中国酒茶网

史海钩沉中国茶,茶兴于唐

时间:2024-11-26 19:46:59来源:food栏目:茶与文化 阅读:

 

中华文明,经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相当繁盛的灿烂时期。这其中,茶文化经历了由药用到食用到饮用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套严谨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品饮模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圣——陆羽也活跃在这个时代,他倡导了自唐以后,直至如今的清饮之风。也是在唐朝,饮茶之风风行皇室、士大夫阶层再至百姓——人自怀铗,处处煮饮。可以说,唐代是茶文化史上最重要、最鼎盛的一个时期。

唐代茶碾   法门寺地宫唐僖宗供佛之御用系列荼具。

唐代,茶业形态格局的形成

《旧唐书·李珏传》中记载:“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可见茶在当时的普及与需求程度。而玄宗天宝中的一位太学生封演则在其书稿《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他见闻的茶事: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北人初不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铗,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荼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

这段见闻,说的是玄宗开元年,在山东泰山灵岩寺内有位降魔禅师大兴禅宗,他号召的禅法不眠不休,晚上又不能进食,唯许饮茶。所以寺中之人皆随身携带茶铗,随处煮饮茶喝。人们以他们为风尚,又转而互相效仿,使饮茶之风盛行,由山东邹县、济南、惠民县、河北沧县移向国都长安。城市之中到处都有茶店,烹煮茶水,不问是否是禅教、道人还是凡俗之人,出钱即可饮茶。当时所用的煎茶,大部分来自江淮,水路、马车,辗转运来,堆积如山,品种也很多样……

唐代南方已有43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可以说,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就已奠定了基础。唐朝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开始征收茶税。于大和九年初立榷茶制(即茶叶专卖制)。唐朝政府还规定各地每年要选送优质名茶进贡朝廷,还在浙江湖州的顾渚山设专门为皇宫生产“紫笋茶”的贡茶院。各地制茶技术也日益提高,精益求精。

茶圣陆羽与《茶经》

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名著《茶经》。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称桑苎翁。又号竟陵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唐至德元年(756),时年24岁的陆羽,为避安史之乱,离乡背井,流落江南,最后定居浙江湖州,研究茶事,积十余年心得,撰写《茶经》一书,十年后又补充修订,于唐建中元年(780)刻印问世。《茶经》共7000多字,分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等共十章。对唐代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著作,对中国茶叶生产和饮茶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

我国对茶叶的利用,最初是作药用,或为菜食,以后煮为饮用,相当长时期是掺和添加物混煮。到了唐代陆羽则提倡没有添加物的清饮。其煮茶的方法以煎茶为主。

佛教与茶

从上节《封氏闻见记》中可以看出,禅宗“过午不食”(注1)和饮茶助禅定的风气对时人的影响。唐朝饮茶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盛行。和尚坐禅,通夜不寐,又不许吃东西,只有靠喝茶充饥提神。佛门茶事盛行,也带动了信佛的善男信女争相饮茶,于是促进了饮茶风气在社会上的普及。由于饮茶与禅宗关系密切,文人雅士又在品茶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禅茶一味”之说。

“茶道”一词的首先提出,就是唐代的诗僧皎然。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百丈怀海禅师《百丈清规》制定禅宗规式,内有详细的寺院茶礼及其程序(如“特为住持煎点”等)。当时一些日本僧人来大唐学习禅法,受到僧院茶礼的影响,将唐代茶文化带回日本,引发了日本的饮茶风行。唐代佛教的兴盛,使唐代的饮茶形态、仪轨、习俗被较完整的记载和传承下来。

亚圣卢仝

唐代出过很多伟大的诗人,这些诗人中很大一部分亦是爱茶人,所以唐代的茶诗颇多。比如诗仙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卢仝、皎然、齐已、皮日休、颜真卿、郑谷、元稹……等等,约有100余位诗人,留下了400多篇涉及茶及茶事的诗歌,正宗的茶诗就有近70首。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元稹的宝塔《茶》诗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也正是因为这首诗中的。

卢仝,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刻苦读书,不愿仕进,曾作《月蚀诗》,讥讽当时宦官专权,招来宦官怨恨。“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涯同时遇害,死时才40岁左右。

卢仝爱茶成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是他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在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莲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俗归去。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函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起首写明友人孟谏议送来新茶,至精至好至为稀罕,实该天子、王公、贵人才有的享受,如今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这是以对茶的通了,显示对友人的抬爱。诗中叙述煮茶和饮茶的感受:一连吃了七碗,由外在的体感——“喉吻润”生津解渴;到“发轻汗”的体感特征;再到“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的心理解脱,最后饮到第七碗时,觉得两腋习习生风,直可飞升,可飘飘欲仙。这段诗经常因为精准的形容与分明的饮用层次,频频被后世人所引用,而卢仝茶中“亚圣”之号,却不仅是因此而得名,诗的最后,忽然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好的茶叶时,知道它是多少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来的。诗人期待劳苦人民的苦日子能有尽兴,得有喘口气的一天。可知诗人写这首《饮茶歌》的本意,并不仅仅在夸说茶的神功奇趣,背后蕴藏了诗人对茶农们的深刻同情。

注1:所谓的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也就是说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西。这个时间就是在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这段时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中国近代茶业的改革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