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历史古籍中记载的茶功效

时间:2024-11-25 12:45:50来源:food栏目:茶与文化 阅读:

 

1. 唐代以前及唐代记述

自汉代以来,很多历史古籍和古医书都记载了不少关于茶叶的药用价值和饮健身的论述。《神农本草》中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东汉华陀《食论》中称:“饮真茶,令人少眠。”《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桐君录》中也记述:“又巴东别有真香茶,煎饮令人不眠。”晋代张华《情物志》说:“饮真茶,令人不眠。”梁代陶弘景《杂志》说:“苦荼轻身换骨。”

唐代是茶叶发展较快,饮茶逐渐普及的朝代,斐汶《茶述》中就记述有: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

唐代陆羽,是我国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的作者,他对茶叶的饮用及其功效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新修本草?木部》记述: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又称: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枕中方》也称:疗积年瘘,苦茶、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敷之。这是古时茶叶治疗外科病的记述。

《孺子方》中称:疗小儿无故惊厥,以苦荼葱须煮之。这是古时茶叶治疗儿科病的一例。

唐?孟诜《食疗本草》记述: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这表明,唐代时已有用茶煮粥作食疗。并主张现煮现饮食,以增疗效。

唐 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更有具体的论述:茗,苦,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冷即聚痰,是茗嫩叶,捣成饼,并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这不仅复述了古人的饮茶功效,而且总结出长久饮茶有助减肥健体。

唐代是佛教和社会文化发展较快的时期,佛门僧徒,文人墨客饮茶已成风尚,他们喝茶的目的,一是为了消遣,另外则是为了提神,很多古籍都有“令人不眠、少睡”的记述。大诗人白居易也有诗句称:“破睡见茶功”。

唐代顾况在《茶赋》中论茶功曰:“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这说明饮茶有消食去腻,解暑驱睡的作用。

另外,唐代诗人卢仝对饮茶更有深切的体会,他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的这首七碗茶诗流传甚广,博得赞赏和好评。

2. 宋代记述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曾有过“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全七碗茶”的赞美诗句,同时也说明了饮茶防病健身的功效。

不仅如此,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还记述了用茶水漱口及饮茶健齿的亲身体验:“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刺也,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齿,蠹病自己,然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自不常有,间数日一啜,亦不为害也,此大是有理,而人罕知音。”

南宋虞载《古今合璧事项外集》中记载,茶有“理头痛、饮消食、令不眠”之功效。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中记述:“茶即药也,煎服则去滞而化食,以汤点之,则反滞膈而损脾胃。”

宋代陈承《本草别说》中讲到茶能“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3.元代记述

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中说茶有“清头目,兼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的功效。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将茶的功效归纳为:“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

4. 明代记述

明代朱权《茶谱》对茶的功效评价甚高,称:“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食之能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醒睡解洒消食,除烦去腻,助兴爽神,得春阳之首,占万木之魁。”

明代钱椿年编,后经顾元庆删校的《茶谱》,将饮茶的功效归纳为:“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提出了茶是生活必需品的观点。历经数百年,现代医学营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明?陆树声《茶寮记》记述:“茶勋,除烦雪滞,涤醒破睡,谭渴书倦,是时茗碗策勋,不减凌烟。”

明代淡修在《漏露漫录》中对青藏牧民饮茶助消化的重要性予以评述:“茶之为物,西戎土番,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是山林草木之叶,而关系国家大经。”

明代着名药学家李时珍所着的《本草纲目》科学地记载了茶的功效:“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入神居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又记述有:“叶气味苦甘,微寒无毒,主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清头目,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治伤暑,合醋治泄痢,甚效。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白煎饮,止头痛。浓煎,治风热痰涎。”

李士林的《本草图解》中也说到:“清头目,醒睡眠,解炙煿毒、酒毒,消暑,同姜治痢。”

5. 清代记述

到了清朝,黄宫锈《本草求真》在总结了前人论茶功效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了要注意饮用方法,书中说到:“茶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涤,炙煿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清,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衄血、血痢、火伤目疚等症,服之皆有效。但热服为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至于空心(即空腹——编着者注)饮茶,即入肾削火,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

清 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讲到:“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化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消爽,肃肺胃,明目解渴。”

清 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记述:茗……茶味清香,能止渴,生精液,去积滞秽恶,醉饱后,饮数杯最宜。……叶味苦甘,微寒无毒……久食令人瘦,去入脂,使人不睡。……茶子苦寒有毒,治喘急顿咳,去痰垢。

清?曹廷栋《老老恒言》主张饭后饮茶,“茶能解渴……惟饭后饮之,可解肥浓。”上面介绍的古籍所述是茶的一般功效,至于中国各地所产的众多茶类,由于产地、品种、采制方法的不同,加之各地饮用方法的差异,不同的茶叶其功效肯定是有差异的。不少古籍的记述也反映出这方面的内容,如《本经逢原》记载,“……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癖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饵茶,则兼消食止痢之功。”

说起饮茶长寿,钱希白《南部新书》中记载了一个僧人饮茶长寿的故事,说的是唐代宣宗纪大中三年,在东都进有一智僧,年一百三十多岁,仍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宣宗知道后便询问他服何灵丹妙药所致,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唯嗜茶,凡属至处,惟茶是求,或百椀不厌。宣宗因此赐茶五十筋,令其居保寿寺。事实也是如此,我国长江以南不少佛门圣地,名山寺庙都种有茶树,僧人自采自制,饮茶念佛,修身养性,高龄僧人无数,究其长寿之原因,与长期饮茶有密切关系。

唐代《本草拾遗》早就作出过总结性评价:“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日本荣西禅师所着的《吃茶养生记》也说过,“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山若生之,其地则灵。人若饮之,其寿则长。”

中国、日本古代如此,现代其它国家也是如此,广泛的社会调查都证实,凡长寿者几乎都与爱好饮茶有关。英国是一个饮茶相当普遍的典型国家,住在伦敦这样一个老工业城市里,气候多雾,环境污染严重,然而却有不少的长寿者。曾经对年龄超过100岁的665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几乎都是茶叶嗜好者,人均每年茶叶消费量达4~5公斤。现代科学研究已经探明,茶叶中富含多种抗衰老成分,既含有特别多的儿茶素类茶多酚,也富含维生素E,同时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因此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茶叶是极有效的延缓衰老饮料。难怪日本静冈县茶叶会议所的福岛敬一先生称:“茶叶是长生不老的仙药。”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苿莉花茶的传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