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藏茶收藏传奇从盛唐开始
在深圳“锦绣中华”大门附近有一家“荣誉公馆”,馆里附设了一个“藏茶”的茶舍,茶舍题写着“藏心茶说”的大幅牌匾。走进内里,就是宽大的茶桌以及错落的椅子,靠墙整齐地码放着来自川藏的茶叶包,茶叶包都是长条形的,类似于铁路上枕木的形状,其包装异常精致,两端是用精致的绸缎缝制,中间部分则是精细的蒲草编制,有了这样精美、传统的包装,内里的茶叶应该也不简单。
茶舍主人常海先生,是痴迷于“藏茶”的收藏者,他介绍说,更传统的包装是狼皮的,因为保护动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今已经不这样做了,说着,他就向记者展示一个灰色狼皮的四方的囊,这东西应该有些年份了,打开囊的上盖,里边则是纸包的老藏茶,有着这样包装的陈年“藏茶”,如今的市场价已经相当昂贵。
文成公主的传说
常海介绍说,“藏茶”是今天的人们所不熟悉的,但它的饮用和收藏,已经开始走进了城市人的生活。“藏茶”的传奇,起自一千多年前的盛世唐朝,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将皇室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王子松赞干布,这一年的正月十五,由官员、军队、医师、工匠、商人组成的上万人庞大的队伍在京城长安集结,马匹和骆驼以及载重车辆,满载着杭州的绸缎、成都的蜀锦、太湖的香米、江西的瓷器,还有皇室的书籍、黄金、白银,浩浩荡荡,迤逦而直奔西南。
特别重要的是,队伍还携带着来自雅州(今天的四川雅安)的大量茶叶,这种茶叶被压成饼状,也叫饼茶。携带茶叶,是皇室采用了经常往返吐蕃的大唐使节和吐蕃大臣的建议——漫长旅途、西南高原恶劣气候下的日常生活,没有这种饼茶是断断不可的。果然,进入川藏之后,队伍行进之路,随着海拔的升高,尤其是汉人的高原反应逐渐强烈起来,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心跳、呕吐,队伍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顿与疲累。此时,文成公主听从了藏人的建议,命人打开茶饼的包装,烧出大量的茶水,供所有人饮用,人人顿时觉着神清气爽,种种不适一扫而光。经过短暂的休整后,继续前行,这样的大队人马就是依仗茶饼的劲道,终于来到了吐蕃,更把这种神奇的茶饼作为礼物,赠送给吐蕃上层人士和僧侣。这个古老的传说,在今日的藏族聚居区依然被盛传着,藏族老乡中至今一直保持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俚语,那个“茶”,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藏茶”。
茶马古道上的官茶
常海说,文成公主进藏之后,汉族的茶叶开始成了藏族人的宝贝。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康藏高寒地区的人们,缺少蔬菜,所摄取的大抵是些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等高热量的东西,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国家的战事、兵役、工程需要骡马,藏区需要茶叶,换马和运茶也就成了国家垄断的生意,由唐以来形成的纵横交错的茶马古道,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换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司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雅州碉门茶马司规定,上等马给茶40斤,中等马给茶30斤,下等马给茶20斤……”到了战马稀缺年份,雅州碉门茶马司又改规定“上等马给茶120斤,中等马给茶70斤,下等马给茶50斤”。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说“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其中的“黑茶”,就是现今的藏茶,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山间铃响马帮来”,千百年来,那些国家或民间的千百万商人与民夫们,要涉过汹涌泡哮的河流,攀过巍峨的雪峰,则非常人所敢体验,马帮中盛传“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至今还在述说往昔那些艰难困苦的景况。川茶就是在这艰苦的条件下运至藏区各地的,川藏茶路就是汉藏人民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开拓的。
蒙顶山上的那片绿
国家一级评茶师、成都茶与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雷波在深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藏茶”为什么从雅安进入藏区,雅安和“藏茶”怎么个关系?
雷波说,雅安不仅是茶马古道上“藏茶”入藏的起点,更因为这里是“藏茶”的唯一产区。雅安境内有座蒙顶山,传说西汉时期有位叫吴理真的道士在蒙山收集野茶,种下七株仙茶,取甘露井水熬煮,创造了“茶”这个流芳百世的饮品,吴理真自然也就成了传说中的茶圣,这个茶圣要比唐朝的陆羽早上很多年。蒙顶山盛产品位极佳的茶叶,这就让雅安成为“藏茶”生产中心和茶马交易的集散地,同时又集中了从四川泸州、宜宾、灌县、重庆等地和一部分云南的原料茶重新整合,规模空前壮大。历史上运送“藏茶”的马帮在古雅州集结时,最多达到三千壮丁,两千驮马,几乎每年都有15000匹以上甚至多达20000匹马在雅安成交。
解放以后,雅安“藏茶”的生产和入藏一直得到高度重视,1950年5月,国营公司直接向雅安18家茶商订购17.2万包茶叶,组织入藏;1985年2月,雅安茶厂受中央代表团和国家民委的委托,历时72天,完成为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生产的40万份印有“中央代表团赠”的“康砖”和“金尖”礼品藏茶,由中央代表团赠送给西藏每户牧民。
“康砖”已难寻
深圳资深的“藏茶”收藏家王欢来有不少陈年“藏茶”,甚至有用狼皮包装的“藏茶”,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口袋的上盖,里面就是5块一层的茶砖,上下共分4层,每块茶砖上都有一张标签,那应该是几十年前的标签,标签的正上方是五角星与红旗,正下方注册商标则是“民族团结”牌,左侧标着“康砖”两个大字,最底下标着“四川雅安茶厂”的小字。他说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藏茶”,已经很难寻觅了。
王欢来介绍说,2007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曾经拍卖一件牛皮包装的一包“藏茶”,是1958年生产的,30公斤装,起拍价48万元,最后以90万元成交。这样的拍卖几乎每年都有,2009年,在广州白天鹅宾馆拍卖上个世纪60年代的“藏茶”,最终以每包50万元成交。1992年雅安茶厂出产的“藏茶”,现在的价格已经被推高,达到每包3.8万元,业内人士一致看好那批“藏茶”,相信再过十年八年,涨到几十万元一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雅安茶厂生产了一批“康砖”,总计40万块,作为礼品赠送给藏族各界群众,如今这样的“康砖”已经难寻了,因为大多已经被消费掉了,偶尔出现,价格高得咋舌。有鉴于此,200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时,雅安茶厂又出了10万茶砖,除了赠送给藏族群众一部分外,茶厂也搞起了市场经济,对外销售,价格也不低,结果被广东的两三个收藏家把仓库里剩余的茶砖全部买下了。这批茶砖未来的市场走势应该也十分坚挺,时下人们最看好的是“康砖”和“金尖”。
王欢来说,在全国“藏茶”收藏家里面,广东最为著名;而广东省,东莞和中山这两个城市则是所谓的“藏茶之乡”,就是说那里收藏、储存藏茶的最多,有个别人贮藏数十吨。至于深圳,“藏茶”的收藏刚刚起步,有着大手笔的人已经开始运作了。
王欢来又说,你问到,“藏茶”的收藏为什么会火起来?我想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出自雅安蒙顶山的“藏茶”,能够让地处高寒地区、长年吃肉的的藏族群众千百年来喜好,必有它内在的道理,也就是这种茶叶至少能够去油脂、软化血管的功效。现代医学也证明了,长饮“藏茶”,能够治疗亚健康、高血压、糖尿病等城市病,这种消费品价格当然是一路上涨的,收藏者和商家当然不会错过“拿货”的机会;二是“藏茶”比起爆炒过的普洱、龙井、大红袍来说,价格较低,原因是2000年以前,雅安茶厂的产销还是沿用统购统销的做法,销往藏区茶砖的价格就异常地低,2000年之后,雅安茶厂开始搞活经营,价格虽然上来一些,但还是十分低,如今一些聪明商人已经开始介入,大量地吃货。至于收藏者,更为关注的则是陈年茶砖,因为藏茶是深度发酵的黑茶,它存放的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干爽、陈香,年份越久的“藏茶”,其经济价值就越高,所以陈年“藏茶”是越久越好,具有非常好的收藏价值。
标签:
上一篇:最早茶专著《茶经》的产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