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吃饭边喝茶可行吗?
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转发这张图片,标题是“边吃饭边喝茶可行吗?”
我点开图片看了一下内容,开头是说:
"有茶友问:‘不是说吃饭的时候不能喝茶吗?’其实,我们过去说的‘不能边吃饭边喝茶’不是指普洱熟茶,而是指绿茶。”
接着的解释是:
“有一个小实验,茶友们平时在家也可以做:把普洱熟茶倒进牛奶中,茶和奶会融合得很好,加点蜂蜜,就能得到一杯香甜可口的奶茶;而将浓浓的绿茶倒进牛奶中,则会看到杯中出现沉淀物。这是因为绿茶中较多的茶多酚和蛋白质结合产生沉淀的原因。因此边吃饭边喝绿茶会使食物中部分营养成分流失,对人体吸收有一定的影响。当然,绿茶也是好茶,茶友们正确认识它,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即可。”
这图片中的说法,据说是来自某位茶叶“科学家”的书籍。
其实,类似的说法,在许多网络文章中并不鲜见。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二茶叶中有什么
(一)一般情形
到目前为止,茶叶中已经分离、鉴定的化合物达700多种,主要为:一是茶多酚,包括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类;二是糖类,包括酸性多糖或酸性蛋白,具有生物活性;三是蛋白质和氨基酸;四是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
表1茶树鲜叶成分
及主要有机化合物的干物质占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常而言,干茶中,茶多酚的占比大概在20-35%之间。
(二)更进一步的情况
有人选择市面上销售的29种不同类别茶叶,分别测定了其茶多酚总量、儿茶素及其组分、茶黄素总量、没食子酸、总黄酮等多分成分,以及咖啡碱、茶碱、可可碱等生物碱成分,并总结了各类茶叶成分特点。研究发现,绿茶和普洱生茶具有较高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但绿茶的儿茶素单体以EGCG为主,而普洱生茶EGC、ECG、EGCG3种单体含量相近;乌龙茶咖啡碱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种类茶叶;红茶、普洱熟茶的儿茶素总量占茶多酚比例显著低于其他茶类,但红茶的茶黄素含量较高,普洱熟茶具有较高的没食子酸含量。
表2不同品种茶叶多酚类物质含量
(陈然等,不同种类茶叶多酚及生物碱含量特点分析,食品科技,2018年第43卷第05期)
以上数据更进一步显示了不同茶类茶多酚种类的差异,以及结构的差异。大家可以同样去做相关假设和推算。
三背后的疑问
所以,当笔者看到上面的说法和解释,有如下疑问:
第一,吃饭的时候,可能有喝一大杯牛奶的场景,但肯定是不会多的。举这个例子,无非是要说明“绿茶中较多的茶多酚和蛋白质会产生沉淀”。但是,这样就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吗?
第二,有没有在用绿茶和餐桌上的鸡鸭鱼肉的蛋白质再实验一下?也出现“沉淀物”了吗?
第三,有没有考虑和研究人体内的情况?茶汤不同内质成分,在体内的吸收情况,与体外的直接实验,差异很大。研究显示,主要的绿茶多分成分——EGCG,仅有较低的综合性生物利用度。这方面的更多信息,有兴趣的朋友可查阅陈宗懋院士的《茶叶的保健功能》一书。
第四,人体对于茶多酚的吸收和利用,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也是在得出前面的结论时需要考虑的。
第五,但最为基本的是,有没有稍微算一算,通常的一泡茶中有多少茶多酚,这一杯茶的茶汤中有多少茶多酚,又大体可能结合多少蛋白质呢?
一泡绿茶如果用4克茶叶,则其中的茶多酚含量大体在0.8-1.4克。
即便假设这些茶多酚全部浸出,又会结合多少克的蛋白质而降低蛋白质的吸收和消化呢?而实际上一顿饭又将摄入多少克蛋白质呢?
即便假设的情形是,吃饭时每人冲泡了一杯4克绿茶,那又大概会是如何呢?
还可以假设,10人用餐时,以每泡8克的量冲泡了3泡普洱生茶,按照表2种多大体24%的茶多酚总量来计算,则总含量为5.76克,人均为0.576克。在全部浸出的情况下,这些茶多酚又可以结合多少蛋白质呢?经常喝茶的朋友们应该不难看出,这种情形,应该属于用量很大的一种情形了。
所以,根据这样一个“小实验”,然后就说,“因此边吃饭边喝绿茶会使食物中部分营养成分流失,对人体吸收有一定的影响”,是否就可以得出图片开头的结论呢?
以上是笔者对于图片中说法的一些疑问。这些疑问,仅针对一般情形,而不是某些特定情形或具体个案的讨论,另外,关于茶叶的其它内含物质的情形,就不在此展开讨论了。实际上,也是有相关的研究可供认真琢磨的。
您怎么看?您吃饭时喝茶吗?您吃饭时经常喝茶吗?
毕竟,除了前面简单的数据推算,大家日常的品饮习惯,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证明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