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首届海峡两岸
茶叶博览会上,一位台湾人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他叫张裕源,在几天的展销中,他不厌其烦地向宾客推介着自己的茶品。
张裕源说:“在台湾,农民的研发和创新,往往走在了政府前面,更跟得上市场。这次组织参展,就是为了用台湾茶测试一下大陆市场,看是不是符合大陆的口感和需要。
“这可是我的个人专利哦!”
从本质上说,张裕源应该算是茶农,祖籍漳州。从祖父辈开始,自家的茶品牌传承了近百年。最吸引人的,还是张裕源挂在展位里面的那张台湾第一好茶亚军。这样的称谓,应该和泉州本土的茶王意思相近,没想到,评比的过程却是千差万别。
“台湾的农业主管部门每年都会进行春季、秋季两次优质茶的竞赛和拍卖。而要在这样的竞赛中脱颖而出,需要具备多重条件。”
张裕源说,首先,台湾的农业主管部门会到茶产业基地进行安全检查,综合考评当地的地理条件,如海拔、经纬度、气候、面积等等。其次,是关于茶树基因的检查,比如树龄、茶树品种、生长势头等等,其后,茶青采摘的时期,制作工艺、包装技术等等后期制作,环环相扣,环环评分。
而台湾关于优质茶的竞赛,是相当严格和标准的,每年分春秋两次,竞赛决出冠军、亚军、季军各一名,因此,这样的名头,是台湾茶农引以为豪的荣誉。
这次张裕源从台湾带来的,是一泡上等高山茶,售价在3000元一斤,如果不是碰到记者,还真不轻易让人品尝。而引起记者关注的,却是另一泡看似普通的袋泡茶,采用三角立体的尼龙袋充氮气包装。
张裕源笑着说,“这可是我的个人专利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讲究还是很多的。尼龙比纸材质坚韧,不易撕破,这种茶袋还能使茶叶完全展开而不损伤茶袋,相对于我们一般用的纸袋包装,饮茶者不会尝到一丝“纸”味。另外,尼龙茶袋上更大的孔还能使茶叶的风味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研发和创新,走在政府前面
做茶做了大半辈子,张裕源却是从近一年来开始热衷于和大陆之间的各种往来。
“以前是对大陆心存误解,今年来了一看,没想到变化这么大。”张裕源用了“一步到位”形容了大陆的经济发展,比如说电视机,一般从黑白,到彩色,然后从很厚实的进化到薄薄的纯屏电视、液晶电视,而大陆经济的发展,就好比一下子从黑白电视时代,一步飞跃到液晶电视时代。
在商言商,张裕源对大陆的关注还是源于市场开拓的需要。今年,在杭州西湖举办的和台湾日月潭结成友好关系的一次展览会上,他惊讶地发现,一斤上等茶,义卖的价格居然高达15万元,在参加过的两次农产品展会上,不少来自大陆的客商一掷千金而面不改色。
“我这次刚从上海的
食品展回来,在那边的展位,每天的销售额高达三四万元,这让我觉得应该重新来审视大陆的市场。”
尽管祖籍漳州,张裕源坦白,自己从没去过漳州,但随着这几次和大陆的近距离接触,引发了他回乡探祖和投资的兴趣。“尽管很多茶树的树种是从安溪带到台湾的,但在台湾,农民的研发和创新,往往走在了政府前面,更跟得上市场。这次组织了规模这么大的台湾馆,就是为了用我们台湾本土的茶,来测试一下大陆的市场,是不是符合大陆的口感和需要,希望大家能有一些更亲近的认识。”
作为本次茶博会的主要协办方之一,台湾省农会的总干事张永成也说,首届茶博会吸引了来自台湾的不少茶商,让他感受到了海峡两岸茶产业之间相互交往的热情。“台湾茶业企业在设备改良、技术革新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福建茶叶近年来产量和质量都在明显上升,闽台两地优势互补,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希望政府“一站式”服务
张裕源在台湾,不仅有茶场,茶叶加工厂,还有自己的一个农场,搞的是农场生态旅游的一站式服务,这样的发展模式,是本届茶博会招商引资的一大热点。
不仅如此,张裕源认为,好茶还要有好的茶食配,研发了茶叶千层豆干等40多种茶食,每一种口味都有台湾本土的
特产味,并纷纷为自己的这些茶食申请了专利。
然而,台湾经济的发展,已经满足不了张裕源发展的需要。“台湾本身的人工和区域环境大陆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采摘茶叶的时候,员工缺的很厉害。”
在张裕源看来,寻找新的投资区域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泉州区域,茶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地理环境、气候和台湾也比较相似,应该是不错的投资区域。
对于大陆的投资,张裕源其实已经考虑了很久,但究竟该往哪去,还有些举棋不定。他告诉记者,有几个台湾的同行朋友已经进入内陆投资办了一些茶厂,目前却遇到了一些尴尬,政府为了招商,之前的诸多允诺都没有兑现。
“老实说,我们现在很怕的就是开门招商,关门放狗。”这也正是张裕源的顾虑,“我们希望泉州政府能够出台一些更明确、更具体、更优惠的政策。”
而如何吸引台商投资,张裕源建议政府应该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就像我们走进了一个大百货,什么都能买到,这叫做一站式购齐,政府也应该提供类似的一站式服务,毕竟我们台商人生地不熟,如果能在一个相对较集中的区域把各种手续办好,那是再好不过了。”
□手记
台湾经验
和张裕源交谈之后,感受到台湾经验的实际意义。
先从包装技术上看,泉州的
铁观音,尽管在营销和品牌方面不断取得了突破,但却多年仍停留在小真空包装这一形式上。袋泡茶,则被归于低等粗俗茶的品类,被品茶名家所鄙夷。
泡了台湾的袋泡茶,感觉这种立体三角充氮茶包,简单,茶叶规规矩矩地呆在了茶袋里,避免了四处散溢,泡也方便,清理也方便。这样的包装据说已经在台湾形成了一阵风,因为这样的包装方便、干净又很好地保持了茶的原汁原味,尼龙袋包取代了纸袋包,减少了纸屑和纸味对品茶的影响。
再看看两地的“茶王”。在泉州,每年评出来的各种“茶王”很多。大概的过程,就是茶商从茶农那边收购过来的好茶,经过技术加工或者拼配,而后经专业评茶师品评之后,定为茶王。从本质上说,泉州的茶王,实际上就是一个能够识别得出好茶、买得到好茶,并懂得如何包装好茶的茶商。
这样的茶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和随机性,且四处泛滥。
而台湾的茶王,是对一整个茶园的综合考评,代表了整个茶园的综合水平,不仅是茶树本身的基因问题,还有外在的环境因素和加工因素。因此,台湾的茶王,代表着这个茶王在同一茶园里的茶都具有一定的水准,稳定性较强。两种评比方式相比,台湾的无疑更具科学性和稳定性。
台湾茶农评茶、包茶、制茶、卖茶的道道,值得同领域的人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