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中国的古代茶具在20世纪以前,以工艺技术的精湛和典型的文化传统风格著称。例如,明清时期彩绘茶具上的纹饰上运用线条的变化和色彩的平涂表现不同的物象等,这些都曾对世界文化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古代
茶具在20世纪以前,以工艺技术的精湛和典型的文化传统风格著称。例如,明清时期彩绘茶具上的纹饰上运用线条的变化和色彩的平涂表现不同的物象等,这些都曾对世界文化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国是茶的故乡和陶瓷的祖国,茶与陶瓷的文化曾影响并推动过全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进步。如中国茶具很早就源源不断地输往国外。唐代日本僧人大批来华,除大量佛典从中国传入日本,中国的饮茶习俗和饮茶器具也相继传入日本。据考证,饮茶习俗在日本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公元729年(日本圣武天皇天平元年),日本朝廷召集百名僧侣在宫廷讲经,第二天即行茶。在宋代,被誉为“日本陆羽”的高僧荣西(1141-1215年)曾两度来华,这对中国饮茶器具传入日本,以及对后来日本茶道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日本的陶瓷茶具的制造一直受到中国的影响,在16世纪后期(相当于中国明万历时期),日本丰臣秀吉时代的高僧千利休创立茶道后,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四规(清、寂的要求除茶室有幽稚清静的环境和古色古香的陈列外,还对饮茶用器有着严格的要求)。日本人除了来中国定制和采购饮茶用器具,还派人来中国学习陶瓷茶具的制作技术。如17世纪末的明代,就有日本留学生吴祥瑞到景德镇学习烧造青花瓷茶具的技术,现仍留有遗物。
中国的彩绘瓷茶具制作技术的外传顺序是,先传到朝鲜、日本等亚洲国家,很晚才传到欧洲(280年前,传教士昂特雷科莱在景德镇传教,以后把制瓷技术带回法国)。
同时,中国的陶瓷茶具的造型和纹饰也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和制作技末,将其融入民族固有的文化中,为茶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例如,清代珐琅彩和粉彩瓷茶具上出现的明显不同处理的绘画技术,都是学习欧洲艺术处理方法而产生的。在清代宫廷中做画师的,就有一批外来的、造诣高深的艺术家,像郎世宁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许多彩绘瓷茶具的绘画方法采用西洋画法,造型和装饰手法也日趋多样。18世纪西方流行的“罗可可”以及“旁帕多”装饰风格,直接影响过乾隆时期的瓷茶具纹饰与造型(在西方艺术史里,“罗可可”被称为路易十五式艺术,原意是像贝壳的彩晕一般华丽而又有虚幻的感觉。“旁帕多”是路易十四的宠姬,她非常喜欢华丽丰满、博大清新的瓷器造型和纹饰,后人把这种特点的欧式器具称之为“旁帕多风格”)。
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时发现,物质与精神、文化都是一定人群曾拥有的共同知识,是一个民族审美的共识,它除了在特定的社会集体群中代代相承,在一定条件下,还逐渐向其他群体传播。例如,中国陶瓷茶具村外国影响往往是通过贸易、礼品馈赠和宗教交流。唐代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以及长沙窑瓷茶具等经“丝绸之路”运往中亚、西亚,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陶瓷之路”运传到南亚巴基斯坦,再传到埃及等非洲及中东国家。中国陶瓷茶具大量输出是明清时期,这时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据资料,1604年至1656年之间,荷兰进口中国瓷器300多万件。瑞典在!750年至!775年,进口中国瓷器达1100多万件。
大约从清代中期开始,随着欧洲饮茶风俗的形成,中国茶与茶具的生产经营方式被纳入世界物质与精神、文化发展的轨道。陶瓷茶具外销品种中开始出现了西洋的装饰画面,虽然这没有成为当时中国茶具生产风格的主流,但却成为当时中国茶具发展的一道风景。面对着国际市场的大量需求,相对封闭的茶具生产经营方式受到一定冲击,由于清政府对外国贸易与文化的抵御,使得中国没有把握住茶具发展的机会。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大伤元气,面临西方文化的挑战,在以后的许多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国势逐渐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西方文化的入侵,国内统治阶层的昏庸黑暗,使整个社会秩序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陶瓷茶具制造业也开始衰落,到20世纪初,陶瓷茶具的生产迅速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