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枫溪是手拉坯朱泥壶的发祥地,而制作手拉壶一直是祖传作坊,有各家的泥料配方及制作手法,从不外传。
壶盖与壶身轻碰,仿佛如闻锵锵的金属声,使手拉壶的手感和透气性得到改善。制作手拉壶,工序繁多,全靠熟练的工艺师凭经验手工完成。先拉壶身后拉壶盖,大小及造型完全由双手控制,壶盖严密合缝。装镶壶把、壶嘴,使手拉壶造型比例协调,富有艺术性。待壶身干透后进窑烧制,窑温高达1000度以上,连续烧制十多小时,结合工艺师十多年的实践经验,一把好的手拉壶在深厚的手工底蕴下才能制作出来。
手拉壶的塑造技艺是采用古老的手拉方法,运用手指按一块放在自动转盘上的泥,将泥料自下向上伸延且内外翻转,构成塑造技艺的运动空间。其成形过程系成型时手指和手臂对泥料的捏压按挤促使坯体绞转多姿。而塑造运动之快或慢、沿弧线上旋或沿直线上提、按压或捏挤,使器物的形态或端庄圆弹,或挺拔秀丽,或节奏鲜明,或韵律柔美,显示出技艺美与形态美的融合。因为转盘是做圆周运动,所以手拉壶也只能做成圆形的。
出自潮州的红泥因材质细所以用手拉的成型方法,表面再施上釉水,烧成后则油光可鉴。潮州的陶土潮人俗称“红泥”,也属高岭土,但其原土最大之特点是含极高的氧化铁,质地细腻,含砂率较小,可塑性高;干燥收缩率较大,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15%,生坯强度较低;因含氧化铁,原土呈黄色,煅烧后呈红色,色系较为单调。潮州手拉茗壶的工艺技法古老,以圆为基调的造型其理味十足而趣味偏少,容量偏小,十分适合潮人的茶俗。[1]
“由明以迄顺、康,以捏造车坯(轮制)为多,全以手捏与印模者罕觏。雍、乾市制之器,印坯车胎为广。及嘉、道之世,曼生司马重倡壶艺,古法是尚,故捏造车胎之法极盛,如杨彭年、邵二泉、邵景南、冯彩霞、黄玉麟诸人所制之壶(应为圆壶),俱用此法。”(1937年李景康、张虹合编《阳羡砂壶图考》上卷)可见,壶兴的制壶技艺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从金砂寺僧、供春之斫木为模以范壶形,时大彬之弃模用竹刀助以手捏,顺、康、雍、乾、嘉、道期间的捏造车坯之法,至今之泥条镶接法,其成型之法历经数百年间几经变化。而自顺治至道光二百年间,于宜兴风行的捏造车坯之茗壶成型方法,与今潮州手拉茗壶成型之法近似。
关于施釉,《阳羡砂壶图考》又有如下记述:“浇釉之法,先造壶胎,干后以轴浇之,有双单皮之别,与景德镇制瓷浇釉无异,”其浇釉的原因是“凡浇釉之壶,胎骨多属松砂,第松砂色枯,故以釉作皮,即生莹润。第单皮色薄,双皮色厚而已。凡双皮者,必润泽如膏,光可鉴人,大抵双皮釉者多属小壶中壶,大壶则甚罕觏也。”上述可见宜兴传统之茗壶也曾有施釉之程序。
金武祥(字粟香)《海珠边琐》云:“潮州人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惠逸公小壶触目皆是。”潮州手拉茗壶之艺脉接宜兴已无可非议,而清代捏造车坯、浇釉之成壶技法尚盛于宜兴,该二法又是制瓷中既古老又常用的方法,陶瓷之乡的潮州不乏高手,故仿制苏罐的艺人师法“捏造车坯”、“浇釉”之成壶技法乃情理之中,可以说,潮州茗壶之手拉成型和施釉之法也本诸宜兴。且潮州工夫茶独钟浑圆之小壶和潮州泥料也有色枯之瑕,所以潮州茗壶制作的手拉成型之法、和施釉的程序是区域文化背境使之传承至今。[2]
潮州手拉壶是“中国瓷都”的一支奇葩。随着潮州陶瓷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潮州手拉壶也从默默无闻的状况中脱颖而出,终于能在壶中天地占有一席之地,并且逐渐为世人所认识和喜爱。作为潮州传统的制壶艺术,手拉朱泥壶经过吴瑞深大师等老一辈陶艺名家多年的钻研创新,已发展成为中国瓷都潮州一个新的陶艺门类和标志性象征。[3]
本文:手拉壶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chaj/chahu/118982.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标签:手拉壶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