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是姑娘们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在陇南西和县、礼县至今盛行。乞巧活动从七月初一的前天晚上(有些地方是从七月一日)开始,直至初七晚上结束。旷日持久,歌舞不停,丰富多彩。初七午后,姑娘们以碗盆贮水,暴晒太阳下,待水热后,投花瓣和绣花针于水面,俯视水底,针花之影成云物花鸟之图像者好;成剪刀牙尺之影者,次之;如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矢,则以为拙矣。也有在晚上借灯光向“巧娘娘神”祈求智巧的。
七夕节,俗信能在葡萄树下可听到牛郎和织女的对话。乞巧之俗源远流长,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2006年7月初,在晚霞湖旅游风景区举办的“艺术节”上,还将这一民俗民间文化艺术搬上了舞台,在场观众达十余万人。2007年正月15日,西和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挂牌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乞巧节是陇南礼县祁山、盐关永坪和西和县中部、北部各乡镇农村少女独有的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村姑们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乞求巧娘娘(即织女)下凡显灵,赐予她们聪明智慧和女工技巧,表达了农村少女对智慧的渴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乞巧,也写作祈巧。据史记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这种风俗就在妇女中广泛流传了。“七月初,女人们设香案,陈瓜果,拜织女以祈巧。是夕灯下,折豆芽置水盆中,察影以卜巧拙。”
在节前十余日,姑娘们就忙碌起来了。她们用小豆、青稞、糜豆生出豆芽菜,象征五谷丰登。然后开始制作“巧娘娘”:竹篾做的身架上穿上各色纸衣、纸裙,面部是在泥模上裱糊描绘而成,云髻上饰以彩纸做的簪银花,右手拿折扇,左手持拂尘,或站或坐在莲花上。
七月初一,娘娘们将巧娘娘供在正屋的中庭,周围摆好豆芽菜、瓜果、油炸果子等,随后右手持折叠纸扇,左手拿纱巾,或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跳起了“乞巧舞”。舞者一律脚穿彩鞋,身着绣花衣裤,腰围绣花裙,迈着秧歌舞步来回穿插,不断变化队形,边跳边唱:“正月里啊是新春,百草往上生,巧娘娘过来烧烟灯,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二月里啊二月八,巧娘娘庙里把香插......”。
七月初三以后,姑娘们分作两班。一班留在家里接待来访村姑,一班则用木盘端上豆芽菜和瓜果去邻村拜访。她们互出节目,斗智斗技,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七月初七,是节日活动的高潮。正午,姑娘们到村口取神水,她们将供果放在窗口,然后唱起《迎水歌》。歌罢,将泉水盛入瓦罐,用核桃叶封好罐口返回。途中还得用伞遮阳,以防“神水”失灵。取回水,就准备“照花瓣”了。据说,豆芽菜折射在水中的投影,可以预卜姑娘未来的恋人和生活。于是,她们在巧娘娘前点起古朴的清油灯,将迎来的泉水倒进盆里,然后将豆芽叶片投入盆中,就着灯光看折射的影子。如似犁铧、鞋子,便大失所望;如像笔或花,便喜笑颜开;如映出并蒂莲、荷花或喜鹊之类,姑娘们便会拥着羞红了脸的姑娘欢呼起来,祝福她祈得如意郎君。夜已深沉,该送巧娘娘回去了。姑娘们来到村外溪旁,解下端阳节时戴在腕间的彩线手绊,结成“彩桥”,然后点燃巧娘娘将纸灰撒入溪中。祝愿巧娘娘走过彩桥,牛郎在等她呢!至此,一年一度的乞巧节便在一片送巧歌中结束了:“巧娘娘,今年去了明年来,牛郎哥哥陪你来,骑着牛背云里来。”
本文:陇南七夕节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chahua/233674.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标签:陇南七夕节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