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确立,旨在纪念1987年9月16日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所有缔约的国家根据“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一特殊日子。
臭氧层是指距离地球25千米至30千米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舒适生活的追求,制冷剂、发泡剂和喷射剂等化学制品被大量使用。这些制品中含有大量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如氯氟烃和含溴氟烃等,它们的大量排放对臭氧层构成了严重威胁。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严重损耗,形成所谓的空洞。2003年时,该空洞面积一度达到2900万平方千米的历史最高纪录,相当于美国领土面积的3倍多。南极情况如此严重,北极情况也不妙。
大气层中的臭氧含量每减少1%,地面受太阳紫外线的辐射量就增加2%,人类患皮肤癌的患者就会增加5%至7%。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可使农作物叶片受损,抑制其光合作用,改变细胞内的遗传基因和再生能力,导致农产品减产或质量劣化。过量的紫外线还会杀死水中的微生物,造成某些物种灭绝。大气臭氧的减少还会使人工高分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加速老化,如建筑物、喷涂、包装等,使其变硬、变脆、缩短使用寿命,并能使接近地面的有害臭氧浓度增加,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可引起光化学烟雾污染。臭氧减少还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
臭氧层可以停止损耗甚至自身恢复。因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在全球范围内限制并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
1987年9月1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臭氧层保护大会,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对控制全球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量和使用提出了具体要求。1995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9月16日作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有缔约方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中国在1991年成为议定书缔约方,全世界已有191个国家签署了这一议定书。
多年来,通过议定书各缔约方的共同努力,全球已成功地削减了95%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将于2030年前在全球范围内彻底停止生产和使用。
目前,学界认为ODS包括下列物质:CFCs、哈龙(Halon)、四氯化碳、甲基氯仿、溴甲烷等。因此,要分辨出在日常生活中含有消耗臭氧层物质或生产中使用这些物质的物品,如: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包括家电、运输制冷、工业制冷)、泡沫(大量存在于沙发、一次性发泡餐盒、汽车内饰发泡件、保温喷涂)、灭火剂、气雾剂(摩丝、杀虫剂、外用药喷雾剂)、清洗剂、膨胀烟丝等。然后,为保护臭氧层我们要购买带有“无氯氟化碳”标志的产品,并定期检查及保养空调及其他冷冻装置,防止或减少制冷剂泄露。冰箱、空调报废时,残留制冷剂应妥善回收并循环利用。此外,制冷设备维修人员在进行充氟服务时应切记不要随意把残留的氟排放掉。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了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尤其在1985年发现了在南极周围臭氧层明显变薄,即所谓的“南极臭氧洞”问题之后,国际上保护臭氧层以及保护人类子孙后代的呼声更加高涨。1976年4月,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决定召开一次“评价整个臭氧层”国际会议之后,于1977年3月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召开了有32个国家参加的“专家会议”。会议通过了第一个“关于臭氧层行动的世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监测臭氧和太阳辐射、评价臭氧耗损对人类健康影响、对生态系统和气候影响,以及发展用于评价控制措施的费用及益处的方法等,并要求联合国环境署建立一个臭氧层问题协调委员会。这个计划提出了对受控物质生产和使用的控制。
1980年,协调委员会提出了臭氧耗损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地球的生态系统这一评价结论。
1981年,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建立了一个工作小组,其任务是筹备保护臭氧层的全球性公约。
经过4年的艰苦工作,1985年3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通过了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该公约从1988年9月生效。这个公约只规定了交换有关臭氧层信息和数据的条款,但是对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条款却没有约束力。 <公约)的宗旨和原则是正确的,促进了各国就保护臭氧层这一问题的合作研究和情报交流。
在(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对氯氟烃类物质进行控制,在审查世界各国氯氟烃类物质生产、使用、贸易的统计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国际会议协商和讨论,于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并于1989年1月1日起生效。
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参与条约的每个成员组织(国家或国家集团,如欧共体等),将冻结并依照缩减时间表宋减少5种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耗;冻结并减少3种溴代物的生产和消耗。
5种氟利昂的大部分消耗量,将从1989年?月1日起,冻结在1986年的使用量的水平上;从1993年7月1日起,其消耗量不得超过1986年使用量的筋%;从1998年7月1日起,减少到1986年使用量的50%。
蒙特利尔议定书实施后的调查表明,根据议定书规定的控制进程及效果并不理想。
1989年3―5月,联合国环境署连续召开了保护臭氧层伦敦会议与(公约)和(议定书)缔约国第一次会议――赫尔辛基会议,进一步强调保护臭氧层的紧迫性。并于1989年5月2日通过了(保护臭氧层赫尔辛基宣言),鼓励所有尚未参加<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国家尽早参加;同意在适当考虑发展中国家特别情况下,尽可能地但不迟于2000年取消受控氯氟烃类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尽可能早地控制和削减其它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加速替代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发展中国家获得有关科学情报、研究成果和培训,并寻求发展适当资金机制促进以最低价格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和替换设备。
1990年6月20―29日,联合国环境规则署在伦敦召开了关于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57个缔约国中的53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员及参加议定书的欧洲共同体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此外,还有40个非缔约国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又通过了若干补充条款,修正和扩大了对有害臭氧层物质的控制范围,受控物质从原来的2类8种扩大到7类上百种。规定缔约国在2000年或更早的时间里淘汰氟利昂和哈龙。到1995年,四氯化碳将减少85%;到2000年将全部被淘汰。到2000年,三氯乙烷将减少?0%;2005年以前全部被淘汰。对第一次会议通过的议定书中未涉及到的“过渡物质”――氢氟氯烃阗CFCs) (这种物质对臭氧层的潜在危险远小于氟利昂),这次会议也提出了要反对无节制地使用的要求,并明确提出化学工业要寻求这一物质的替代物。
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建立了国际臭氧层保护基金会,最初3年的金额为2.4亿美元。这笔钱将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氟里昂替代物的研究、人员培训和进行区域研究,并要面向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整体需求。
对于蒙特利尔议定书,1995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工业化国家有待于在1995年底有效地消除其它消耗臭氧层的物质(ODS)的消耗。条约也要进行它的第三次修订。一个工作组正在讨论条约的补充条款,这些条款提交给1995年12月初在维也纳召开的下一次缔约方会议。较之以前,各国必须团结一致,以面对所面临的挑战和确保对臭氧层的永久保护。
联合国大会指定1995年9月16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签订8周年。8年前,由于政府、环境组织和工业部门卓有成效的合作,许多任务已经完成。到目前为止,已有150多个政府批准了这项条约。生产和消费氯氟烃(CFCs)和其它消耗臭氧物质(ODS)已经被奇迹般地减少了将近70%。CFCs的重复利用被广泛地采用。而且,臭氧安全技术现在已经可行并被大批行业所使用。这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努力的效益正开始显现:作为执行公约的一个直接结果,最近的发现确认了大气中ODS增长的速度实际上已经逐渐减慢。大气中甲基溴的含量也已经减少,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健康的影响也已经被防止。
然而,臭氧层仍然是脆弱的,只有社会各方面包括消费者不断的支持,保护臭氧层的斗争才能赢得眭利。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将为提高对这个紧迫性的意识提供一个真正的机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邀请国际社会和非政府组织依照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目标和宗旨促进这一活动。
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确定,进一步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臭氧层耗损问题的关注和对保护臭氧层的共识。
臭氧(03)是氧气(02)的一种异构体,在大气中含量甚微,其浓度因海拔高度而异。臭氧分子是乎流层大气的最关键的组成成分,其厚度约为10一15公里,浓度峰值在离地面20―25公里高度处。臭氧在大气中垂直高度的总含量相当于标准压力和温度下0.3厘米左右厚度的气体层。平流层是由于臭氧吸收了200―300纳米的阳光紫外线辐射而得以加热的,臭氧是主要的热源,因此,臭氧在乎流层的垂直分布对干流层的温度结构和大气运动起决定性的作用。
平流层中臭氧的存在对于地球生物至关重要,因为它阻挡了高能量的紫外辐射到达地面。因此,有人形象地把臭氧层比喻为地球的“保护伞”,而把臭氧耗损比喻为“保护伞穿了孔”。
阳光中的紫外辐射虽然只占太阳总发射能量的5%左右,但是它对于地球生命系统具有很大的伤害能力。并且能量越高,伤害越大。阳光紫外线辐射能量很高的部分,即EUV,在乎流层以上就被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氧所吸收。从EUV到入=290微米之间的一般称为UV―C段,被平流层03分子全部吸收。久=290―320微米的辐射段称为UV―B段,也有90%被03分子吸收,从而大大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强度。如果平流层中03的含量减少,则地面受到UV―B辐射量增大,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
位于北欧的挪威,日光浴是举世闻名的。对这个国家的人民而言,夏天仅是那么短暂的一刻,所以他们必须珍惜亲近日光的机会,这也是几个世纪以来挪威人的习性。但近几年来,挪威政府卫生机构统计,皮肤癌的发生率在直线上升。全国400万人口中,仅1968年便有686人死于这种绝症。 ・皮肤黑瘤(恶性的),是由产生色素的皮肤细胞(黑素细胞)转移引起的。在美国每年因此死亡人数为7800人。过去35年中,美国此病发病率增加了约2倍;死亡人数增加了1。5倍。恶性黑瘤和臭氧耗损有关的证据,尚不太明显,但表明臭氧每减少1%,就可能导致浅色皮肤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大约l%。 ・UV―B降低人体免疫系统抵抗通过皮肤进入人体的异物的能力!。例如,UV―B在第一次传染上利什曼原虫或单纯性疱症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辐射可能削弱人体与以后传染斗争的能力。
还发现紫外辐射与不同的眼病有关,例如,白内障及角膜和视网膜的衰退。
强烈的紫外线还会使农作物和微生物受到损害。通过对300种农作物和其它植物的暖房实验证实,其中65%作物对紫外线敏感,尤以豆类、甜瓜、芥菜、白菜、土豆、西红柿、甜菜和大豆为甚,它们由于紫外线辐射量增加,产量和质量都下降。据估算,如果臭氧减少25%,大豆产量将减少20%。实验结果还表明,针叶树苗有50%以上也受到紫外线的不良影响。
紫外线UV―B对20米深以内的海洋生物能造成危害,会使浮游生物、鱼苗、虾、蟹幼体和贝类大量死亡,会造成某些生物灭绝。由于这些生物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减少或灭绝,可引起海洋生物的变化。
紫外线UV―B也将引起用于建筑物、绘画、包装的聚合物质的老化,使其变硬变脆,缩短使用寿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
大气平流层臭氧浓度的降低,使紫外线辐射增强,而使接近地面的大气中臭氧浓度反而增加,尤其是在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中心,这些地区臭氧增加,将会引起光化学烟雾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破坏农作物与各种材料。
此外,过量的紫外线还可以引起地球增温,导致更多难以想象的灾难。有人甚至认为,臭氧层减少到1/5时,将是地球死亡的临界点。这一论点虽尚未经科学研究所证实,但至少也表明了情况的紧迫性。
1974年,美国加州大学舍伍德・罗兰特教授在他撰写的论文中提醒全世界:“大气层中臭氧的破坏,较核战争还可怕。它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地球走上毁灭之途!”
那么,臭氧层被破坏耗损的元凶又是谁呢?他正是这个星球的主人――人类自己。
当人们尽情地享受冰箱藏物之便和空调消夏之乐的时候,人们竟然未能发现它的制冷剂所释放的CFCs正在贪婪地吞食大气中的臭氧层。电冰箱已经进入干家万户,它已经不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了i但电冰箱里的“冰”是怎么来的呢?这却不是人人都知道的,它绝不是有电就有冰,而是在电冰箱体后面安装的制冷剂,在电的驱动下,经过强制循环,带走了箱内的热量,从而降温以至结冰。装在电冰箱后部管路中的制冷剂就是CFCs(氯氟烃)。
CFCs于1930年由美国杜邦公司研制问世,产量逐年上升。如CFC―11,1961年的年产量为6X104吨,1974年增至37X104吨;同期CFC―12则由11X104吨增至45X104吨。目前,全世界每年对CFCs的使用量已超过100X104吨。
1974年,罗兰特与莫里拿博士发表的论文(环境中的氯氟烷烃>首次提出:人类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制冷、泡沫塑料发泡、电子器件清洗的氯氟烷烃(CFCs)以及用于特殊场合灭火的溴氟烷烃(Halons,哈龙)排人大气,进入平流层,会使平流层的臭氧浓度减少,导致透过平流层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危及人类与生态环境。于是,这个问题才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视。
研究表明,氯氟烷烃在大气对流层中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寿命可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它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照射,会分解产生氯原子:
氯原子可与臭氧分子作用生成氯氧基和氧分子,从而消耗掉臭氧:
氯氧基能和大气中游离的氧原子作用,重又生成氯原子和氧分子。
循环反应产生的氯原子,不断与臭氧分子作用,使一个氯氟烷烃分子可以消耗成千上万个臭氧分子。从而使臭氧层受到耗损。
世界气象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南极目前臭氧损耗严重的范围达1000万公里。,与欧洲面积差不多,是1993年和1994年同时期臭氧空洞面积的两倍。”联合国专家也报告说,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了最大的空洞,地球面临更强的紫外线辐射的威胁。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说,此次南极上空臭氧变薄的速度是有记载以来最快的,达到每天损失1%,空洞的范围有如欧洲一样大小。
为了保护臭氧层,使其免遭破坏,首先必须限制主要破坏物――氯氟烃类物质的生产量和消耗量。其次要禁止或减少氯氟烃的使用和生产,就必须研究和制造对环境无害的氯氟烃的替代晶和替代技术,同时要加强回收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使用。最后,提高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积极地参与禁止或限制氯氟烃的使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通过以及设立的“多边基金”,这都表明了世界各国已经首次在联合国伞架下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来制止臭氧层的耗损,保护地球,为子孙后代造福。
工业一直被认为是环境问题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也是并一直是人类财富和美好生活的主要贡献者。很明显,任何国家都没有能力关闭其工业。相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贫穷、人口和安全等紧迫问题提供了长期的解决办法,随着对这种认识的日益提高,工业的地位必须加强。我们所能做的和我们所负有的责任就是通过足够的和适当的技术转让使得工业在环境上合理。(蒙特利尔议定书)运作和消耗臭氧物质淘汰效果的关键在于,新的和可靠的技术能够在费用有效的水平上实现从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让。
在纪念“国际保护臭氧日”之际,我们在看到保护全球环境资源――臭氧层,使其免受臭氧损耗物质如CF4Cs、哈龙、四氯化碳和三氯甲烷的破坏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要严肃认真思考,我们将来的行动是否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
中国非常关心保护臭氧层这一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近年来,中国曾先后六次派代表或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环境署召开的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会议。多年来,中国政府、各有关部门、有关企业与世界各国一道,在保护臭氧层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9年7月27日,中国正式加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并在第一次缔约国会议上,首先提出了“关于建立保护臭氧层多边基金”的提案。此项建议,在赫尔辛基会议上,经过适当修改已被会议通过。
1990年与世界各国一道,积极参与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改工作,使(议定书)的伦敦修正案在第二次缔约国会议上顺利通过。
1991年6月,中国正式加入(关于消耗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及时成立了由15个部、委、局、总公司、总会参加的中国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议定书)的组织实施工作。
1992年,中国率先制定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并于1993年初得到了国务院与保护臭氧层多边基金执委会的批准。
1994年,又组织制定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烟草行业补充方案)。
1995年,又组织制定了气溶咬、泡沫塑料、家用制冷、工业制冷、汽车空调、哈龙消防、电子清洗、受控物质生产等8个行业逐步淘汰受控物质战略,并得到多边基金执委会的批准。
到目前为止,已向多边基金执委会申请并得到批准的削减消耗臭氧层物质项目143个,共获得多边基金9228万美,元。现已完成削减消耗臭氧层物质的项目4个,共削减受控物质(按消耗臭氧层潜能值计)2500吨,加上用自有资金共削减受控物质6000吨。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帮助下,成立了技术交换所,按(议定书)规定,及时向环境署保护臭氧层秘书处报送中国生产、进口、出口受控物质的数量,并编印出版了<中国保护臭氧层行动》刊物。国家环境保护局先后与轻工总会、化工部、公安部联合颁发了有关限制受控物质生产和使用的文件。
上述活动充分说明保护臭氧层的各方面工作在中国已经全面展开。
1995年9月15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在北京举行纪念会,纪念“国际臭氧层保护日”,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宋健出席了大会并讲了话(讲话题目为“再补蓝天,造福后代”)。中国开展纪念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就是要唤起公众参与保护臭氧层的意识,使人们不但了解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影响,而且使人们认识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可能在保护臭氧层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998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请购买有益于臭氧层的产品1999年:保护天空,保护臭氧层
2000年:拯救我们的天空:保护我们自己,保护臭氧层2004年:拯救蓝天,保护臭氧层:善待我们共同拥有的星球2005年:善待臭氧,安享阳光
2006年:保护臭氧层,拯救地球生命
2007年:加速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行动
2008年:蒙特利尔议定书――全球合作、全球受益2009年:全球参与,携手保护臭氧层
本文: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chahua/233599.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标签: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