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游日,这是由世界旅游组织(OMT)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
从1980年起,有关国家每年都在这一天组织一系列庆祝活动,如发行纪念邮票,举办明信片展览,推出新的旅游路线,开辟新旅游点等。一些饭店和旅游服务设施还将实行减价。
世界旅游日,是由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1970年9月27日,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要成立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1979年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将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选择这一天一是为了纪念通过世界旅游组织章程的日子,二是因为这一天恰好是北半球的旅游高峰刚过去、南半球的旅游旺季刚到来的相互交接时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国际跨境旅游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9亿人次,同比增长6.2%。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许多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为它们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2007年全球旅游收入高达8000亿美元,各国政府因此越来越重视发展旅游业。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每年将有10亿多人出国旅游。
旅游业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能源、水和自然资源等则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地球气候变化对旅游影响巨大。此前曾有研究报告指出,世界经济中的6大行业将因为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环境后果而进入“危险区”,这其中就包括旅游业。
因此,世界旅游组织今后将把应对气候变化视为与减少贫困同等重要的目标,鼓励世界各国调整各自的旅游战略和计划,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
中国于1983年正式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成员。自1985年起,中国每年都确定一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为世界旅游日庆祝活动的主会场。
为了阐明旅游的作用和意义,加深世界各国人民对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从1980年起每年都为世界旅游日确定一个主题,各国旅游组织可根据设定主题并结合本国文化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
旅游的出现必须以人类社会有剩余劳动为前提。人类为了求得自身生存,首要的活动是生产活动。在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基本温饱尚未得到解决时,根本谈不上旅游活动。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社会剩余劳动时,才可能产生早期的旅游活动。但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旅游范围较小、活动也比较单纯,大多由有钱的人所享受,往往也把它当作一种奢侈行为。
直到19世纪40年代以前,尚未出现有组织的,以旅游为赢利目的的商业化旅游业。这段时期的旅游主要特点是个别、分散、单一、有限,可称为古代旅游。
世界上第一个旅游代理商是英国人托马斯・库克(ThomasCook),于1841年7月5日组织了第一批540人的集体旅游。以这为起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属于近代旅游。近代旅游具有以下特征:旅游活动成为一种以赢利为目的的专门经济部门;旅游人数逐步扩大到经济社会的上、中层人士;出现了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项旅游;出国旅游开始盛行,洲际旅游和环球旅游成为事实;建立了一些类似旅游机构的社会组织(如登山俱乐部、帐篷俱乐部、观光俱乐部等);旅游地的建没有了较快的发展,产生了以旅游为业的聚落或风景胜地。
近代旅游时期的旅游者开始带着“旅游指南”,离开家乡远游。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游记佳作: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傻子国外旅游记>、法国作家大仲马的<莱菌河畔)和中国作家刘鄂的<老残游记)。
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旅游活动。它的历史虽短,但旅游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带薪假日的延长,平均寿命的增高和退休人员队伍的扩大,旅游活动已从少数人的特殊享受,变为经济发达社会人民大众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旅游业从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业,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领域的一个最大部门,成为许多国家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现代旅游具有大众性、经济性、综合性、多样性、地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为了适应现代化旅游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应运而生。
“世界旅游组织”是旅游界最主要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和发展旅游,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增进国际间理解。为此,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以使旅游业在各国政府及国际贸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世界旅游组织是政府间的机构,成立于1975年(当年的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已达到1.6亿),总部设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其前身为1947年(当年的国际旅游人数为2500万)成立的官方旅游组织国际联盟(UIOOT)。国际社会和联合国委托世界旅游组织进行国内和国际旅游的宣传和发展工作。
世界旅游组织现有正式成员109个,联系成员4个。该组织是政府间唯一接纳旅游经营者的组织,有附属成员170多个。这些附属成员广泛代表了直接从事旅游企业和协会,以及与旅游业有关的航空公司、饭店、旅游经销商和教育研究机构。附属成员参加世界旅游组织,对制定旅游政策和规划旅游项目有积极的作用,并推动各国政府对旅游业和相关的战略问题作出决策。因此,世界旅游组织的有关活动项目已成为联系官办和私营两者之间非常重要的桥梁。
1971年,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根据非洲国家官方旅游组织的意见,提出创立世界旅游日的设想。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3次代表大会正式决定9月27日为“世界旅游日”。选择这一天的原因是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1970年9月27日在墨西哥城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要成立的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所以值得纪念。此外,这一天又恰好是北半球旅游旺季刚过,而南半球旅游季节又刚刚到来之际,即这正是世界各国人民度假的好时节。
确定世界旅游日的意义在于:发展国际、国内旅游,促进各国文化、艺术、经济、贸易的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推动社会进步。
世界旅游组织每年在世界旅游日来临之际都提出宣传口号,世界各国旅游组织根据宣传口号和要求开展纪念活动。世界旅游日历年的宣传口号是:
1980年为:旅游为保持文化遗产,为和平及相互了解做贡献。1981年为:旅游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1982年为:旅游的骄傲:做文明的客人,文明的主人。1983年为:旅游和度假是所有人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1984年为:旅游为国际谅解、和平与合作服务。1985年为:开展青年旅游,文化和历史遗产为和平和友谊服务。1986年为:旅游:世界和平的促进力量。1987年为:旅游促进发展。1988年为:旅游:从中获取教益。1989年为:国际旅游促进世界团结。1990年为:认识旅游事业,发展旅游事业。1991年为:交通、信息和教育是旅游发展的动力线。1992年为:旅游是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和增进各国人民了解的途径。1993年为:争取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永久和谐。1994年为: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旅1995年为:国际旅游组织――为世界旅游服务20年。1996年为:旅游业――宽容与和平的因素。
尽管世界上的一些地区经济困难,政局不稳,但旅游业仍比其它行业发展迅速,其前景是乐观的。
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它高于农业、汽车工业或钢铁工业。旅游业为1亿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大约占世界人口的5.5%。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安东尼奥・萨维尼亚克在一篇报告中说,据该组织统计,1994年全球出国旅游人数为5.284亿,他们的花费为3210亿美元,其中包括国际交通费用。
旅游业为各国的国民经济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其它行业很少象旅游业那样对地方政府有如此深刻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依托――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生命线。
以旅游资源的客体而论,按其属性可以划分为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
构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基本要素的天然景物包括山、水、光、气、动物、植物。这些景物的巧妙组合,构成千变万化的景色和环境。通过人类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联想、理念的感知印象,综合作用产生美感,进而获得精神与物质享受。
构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的景象组合有:
水光山色 山与水是构景的基本要素。山往往是风景的骨骆,其垂直变化大,气候多样,景色各异,能给人以探胜、寻幽、避暑、攀登之利。山的雄伟、奇特、险峻、秀丽、妩媚固然与其高度有关,但造型独具一格的山峰并不高大者有时也显得俊美无比。
水是自然景色中最活的物质之一,万物赖以生存,其光、影、形、声、色、味是最生动的风景素材。人们的洗漱、品茗、饮用、游泳、泛舟、垂钓、水疗、滑雪等无一能离开水。水又能点缀与映照周围景象,使景区更加明快、秀丽。
水光与山色融成一体,方能相映成趣,使景色更加增辉。
奇石异洞 自然界的奇石异洞与水光山色有密切联系。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构成一幅幅人间仙境的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
流泉飞瀑 泉与瀑布是自然风景动态美的构景要素之一。世界上泉类繁多,与旅游关系至密的矿泉自古就是人们喜爱的疗养地,而今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柱。间歇泉、自喷泉、爆炸泉、含羞泉、透瓶泉等自然奇观,十分引人入胜。
被喻为银河倒挂的瀑布,常形成千岩竟秀、万壑争流、飞泻千仞,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色。瀑布往往是倾泻而下,状若万马奔腾,有排山倒海之势。在阳光照耀下,惊心动魄的大瀑布旁,往往出现一幅五彩缤纷奇美无比的大彩虹,令人感受气象万千的自然奇景。
阳光海滩 和煦的阳光、宽蔽、柔软、洁净的海滩和辽阔的海洋,构成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卷,特别是令长期居住在阴湿、严寒条件下的高纬度地区和内陆地区的人们所向往。
旅游气候 气候是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诱人出游,也能阻人出游,还可以引起景物的季相变化,使同一景物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风光。居住在不同气候带的人们,喜欢去追逐理想的气候。如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们向往阳光明媚、温暖的地区;湿热地区的人们乐意去爽朗的山区、高原或高纬度山明水秀地区消暑避夏。
生物资源 在旅游环境中,花鸟林兽是重要的构景素、材。植物以形、色、香塑造风景季相,表现地方特色,还兼有美化环境、分离空间、烘托主景、点缀精华、清新空气、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鸟兽鱼虫使自然风景的景象空间更加活跃,生动而富有情趣。
人文景观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的集中反映,既含有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也包括当今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它的开发利用,强烈地受到开发者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素养的支配。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特色不同,某些地方同一内容的景物却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如历史上的一些禁地――牢狱、集中营、刑场等,在新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成为民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凡具有独特风貌的民族习惯、历史文物、文化艺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构成了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有些旅游资源具有永续性,可以无限的使用,如参观、游览、泛舟、滑冰、海水浴、太阳浴、矿泉疗养、高山气候疗养等。有些旅游资源是会在人们的旅游中被消耗掉,诸如狩猎、垂钓、采集、购物、晶偿风味特色,需要用自然繁殖、人工饲养、栽培和再生产来补充。
旅游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它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发展进步;旅游业又被称为“无烟工业”,是诸多产业中在环境与发展两者关系中冲突最少、目标最为接近的产业。
然而,国际和国内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所在,旅游资源破坏了,旅游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保护旅游资源不受破坏,使其永续利用,是发展旅游业的生命线。
一个很明显的道理:山清水秀才能吸引游客。试想,由于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山石裸露、沙尘风暴骤起的地区,很难吸引游客前去那里观光。如果水被污染,变了颜色并发出异味,人们只能掩鼻而过,还谈什么游兴?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是对旅游资源的最大破坏。
海水被油污染后,海滩上到处是黑褐色的斑斑海迹,就不会有游客下海游泳,也不会有人躺在如此肮脏的海滩上晒太阳。由于海水污染而关闭的海水浴场的事例实在太多了。1971年,意大利的好些休养海滩因惧怕传播肝炎而被禁用了。
1995年了月5日, 日本<每日新闻>报刊登文章:“泰国:海水污染令人头痛”,文章说,欧美人和日本人很喜欢泰国东部的休养胜地帕塔亚海滩。可现在,在其周围海岸,海水经常被油污染得发黑,令行政当局和旅游者感到头痛。对因外国人扔下钱而使自己富起来的帕塔亚来说,海水污染问题有可能成为关系到当地人生存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泰国政府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政府的预算中专门列入了排除海岸浮油污染的经费。
匈牙利《新闻报)1995年7月24日刊载文章说: “目前,旅游季节已到,但巴拉顿湖两岸的旅馆和饮食店老板以及小商贩对目前状况很不满意,因为今年的游客比去年要少。其原因之一,就是卫生条件不好。游客对天空(每天每半小时有一架直升飞机飞越巴拉顿上空)和地面的噪声(一些人大喊大叫和高音喇叭里放出来的音乐)扰民很不满意,因为不能使游客很好休息。”
香港<明报)1994年5月15日披露了中国昆明滇池、长江三峡、松花江、太湖、西湖、武汉东湖、桂林漓江等旅游区水体污染情况,并指出主要是工业污水排放和沿岸居民倾污所致。
中国西南、中南地区的大气污染导致的酸雨,造成一些地区的林木枯死,环境质量下降。四川峨眉山金顶的冷杉林死亡率很高。梧州市1991年6月的一场大雨,使扶兴林场的松林全部由绿色变为红色。酸雨还使广州、重庆、桂林的一些旅游汽车顶部包皮生锈腐烂,不得不打“补丁”。大气污染对文物古迹破坏也很严重。雄居埃及尼罗河畔的狮身人面像,是世界著名的艺术瑰宝。5000年的人间沧桑,无数次狂风沙暴的袭击,入侵者的刀摧箭残,都没能使它屈服。可是,20世纪以来,从开罗袭来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所形成的酸雨,却使它横遭劫难,干疮百孔,最近连它的左腿也掉了下来。中国大同云岗石窟的周围煤矿星罗棋布,每逢刮风季节,夹着大量煤尘、砂粒的大风吹打着石窟的雕像,造成磨损和腐蚀文物。
旅游业本身对环境也有污染。
1994年,全世界出国旅游人数达5.284亿,这意味着地球表面上平均每天就有145万人在进行迁移,仅从运送这么多人的交通工具而言,汽车、飞机等频繁往来,必然给环境施加很大压力。近代环境污染原因之一,不能不说与旅游业的兴起有关。从局部地区环境来看,旅游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当突出。据报载,中国风景区庐山,每日来往大小车辆达几千台次,汽车排放的尾气严重污染了空气,已使路旁树叶发生枯黄现象。同时汽车噪声也破坏了原来宁静的自然环境。游客人数的增加,必须建立相应的生活和娱乐设施。因此,建筑物的布局和生活废弃物,也会使环境遭受破坏。
由于游客的不良习惯和不文明的行为,成千上万游客在风景点随手抛弃罐头盒、汽水瓶、塑料袋及吃剩下的食品,不堪入目。
中世纪的小城镇是吸引游人的好去处,但却挤满了出售商品的小商贩地摊和鳞次栉比的快餐店,还有遍地现代生活垃圾,谁都很难再联想出古代恬静的村庄的生活情景。
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还有来自人为方面的原因。
重庆歌乐山下“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现在“渣滓洞”革命烈土殉难地对面的山坡上,建起了一批土葬墓,这些现代化的“土馒头”既破坏了山景,也破坏了革命历史纪念地的肃穆气氛。
中国吉林安图、抚松、长白县境内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少外国专家和旅游者都被这里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环境所陶醉。但近年来大批旅游者蜂涌上山,致使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成千上万游客任意采摘这里的奇花异葩,随便挖掘名贵药材,采集后竟用麻袋和旅行袋装运出来,致使一些珍贵、稀有、特有和濒危植物,如牛皮杜鹃、小叶杜鹃、越桔、草苁、红景天等60多种植物,已经明显减少或受到严重破坏。
一些游客的环境意识和社会公德较淡薄,古刻、古雕像被人抚摸、撞击而损坏,古树名木被用刀刻名留念而伤痕累累,甚至随地便溺、乱写乱画,造成了旅游环境污染和对自然、人文景观的破坏。
为了保护旅游资源不受破坏,实现永续利用,为满足旅游需求,造福全人类,造福当代,也造福后代,有必要加强全世界旅游者的旅游意识教育,这也是“世界旅游日”设立的初衷内容之一。
旅游环境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其特点在于这部分环境的品位更高,开发利用价值更高,为人类利用和欣赏的价值更大,应该更加重视保护旅游环境。世界旅游组织所开展的活动中就有“环境与计划”的专题内容:在环境与计划方面工作的基本点是发展适度的旅游,强调在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长期推销过程中,不仅要有商业意识,而且要明显地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世界旅游日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chahua/233540.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标签:世界旅游日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