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有关专家推算,地球上第50亿个人在1987年涎生。1987年7月儿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呱呱坠地,被联合国象征性地宣布为地球入口突破了50亿大关。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UNEPA)假定1987年7月儿日为世界人口突破50亿大关日,倡议在这一天举行“世界50亿人口日”活动。
1990年7月11日,由联合国确定并发起举行的第一个“世界人口日”。为了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政府、民间组织及各方面人士注重和解决人口问题,创造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以利于推进各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联合国将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同时决定从1990年开始,以后每年的7月11日为全世界举行人口日活动。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总数达到50亿。由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倡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建议,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在此期间开展“世界人口日”活动以唤起世人的重视并进而思考解决各自人口问题的措施。此后,每年7月11日世界各国都要开展宣传活动。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9年初公布的统计数字向人们展示了全球人口增长的历程:1804年世界人口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7亿。随着人口激增,水资源缺乏、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愈加恶化,如何应对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挑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公布的数据,全球约有2亿育龄妇女希望推迟或避免怀孕,但因多种原因未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全球每年约有1.9亿妇女怀孕,其中约5000万选择流产,因此造成大约6.8万妇女死亡。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也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造成沉重负担。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将大幅下降。研究人员预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每年将能挽救17.5万妇女的生命。计划生育还是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此外,随着出生率下降,更多妇女可以从生育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从事创造性劳动。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5年7月11日在伦敦发表的世界人口报告说,1995年世界人口总人数为57亿。文盲为9.6亿,其中2/3是妇女,1.3亿为儿童。据推测,全球每年增加人口数量将保持在8600万以上。到2015年世界人口将达71亿~78亿,到2025年将超过80亿,到2050年将达到94亿。据科学家的分析,到208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顶峰,为106亿,在此后将逐渐下降,到21世纪末降至103.5亿。
科学家早先的测算结果认为,地球最多能够养活100亿到150亿居民。如果不及时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很可能难以实现。
联合国2005年3月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过去50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人类活动已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
人口增长和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已经对整个人类社会构成严峻挑战。以水资源为例,目前全球至少有11亿人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26亿人口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在沉重的人口压力面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等人类共同的理想受到巨大威胁。
人口问题涉及“地球村”每个成员,发达国家也不例外。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人均资源和能源消耗量,使人们对美国式发展道路产生了质疑。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出现人口负增长和社会老龄化等问题。这些意味着,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
考察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特定角度去观察,可以说是人口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在这个相互作用过程中,--方面表现为人口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素质和分布等产生重要影响,一定的良好环境有利于人类子孙后代的繁衍,也有利于人口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人口的数量、素质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长期累进的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环境质量恶化,并最终影响到入口自身的发展。
据科学考证,公元前100万年,世界人口仅1~2万人。在旧石器时代,世界人口若翻一番要需3万年之久;到公元初,世界人口翻一番缩短到1000年;而到了15世纪中期,世界人口翻一番则缩短为150年。
1830年世界人达到第一个10亿,这期间经历了300多万年的漫长岁月。1930年世界人口突破20亿,其间100年相当于300多万年的人口增长数。1960年世界人口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时间逐渐缩短为30年、15年和12年。
根据联合国的最新统计,全世界人口为57亿。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选在1995年?月11日发表了<世界人口状况报告),它提醒人们, 目前世界人口已增长到57亿,1994年开罗世界人口会议的许多目标还有待人们去完成。
为养活增加的人口,必须扩大用于生产粮食的农耕地和牧场。
世界耕地面积在19世纪初仅有4.5亿公顷,其后伴随人口的急剧增加,耕地面积也在迅速扩大,现在已达15亿公顷左右,这个数字已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10%。另外,用于放养家畜的牧场面积现在约有30亿公顷。耕地和牧场面积总和约占陆地面积的30%,剩下的50亿公顷的土地完全是无法利用的沙漠、冻土带,其余是森林。耕地和牧场的迅速增加严重破坏了森林。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垄断性地使用着占地球陆地面积l/3强的土地,这对其它生物来说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
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过量地砍伐树木,以及毁林造田、开辟牧场,使世界热带森林面积每年减少1130公顷,而造林面积只及毁林面积的1/10。森林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江河洪水泛滥,土地荒漠化,致使全球每年损失500―700万公顷的可耕地。
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也使得可耕地大量减少。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报告,到2000年,世界上将有一半入(即30亿人)生活在城市。为此,居住、交通、工业、市政及其它生活设施的建设大量占用耕地,将使耕地面积进一步缩小,而且缩小的部分往往是经营多年的沃土。
人口过度增长已成了阻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增加,生产性土地面积日益缩小。过度放牧、砍伐森林,使草原的承载能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从而使土地遭到侵蚀,野生动物灭绝。
人类为了生存要生产众多的工业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一份题为“世界能够得到拯救吗”的报告中指出,从本世纪初至今,全世界人口增加了3倍,世界生产总值却增长了20倍,矿物燃料使用量增加了10多倍。1900―1985年间,全球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增加6倍,氮氧化物增加10倍,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1990年全世界的农药销售额达到500亿美元,是1975年的10倍, 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恶果是不难想象的。4.人口过度增长,最终影响人口素质和人体健康人口的过度增长造成了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生存环境的污染。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又反过来影响入口的素质和人体健康。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先天性畸形,大部分是由于遗传因子和环境中的敏感因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在胎儿或婴幼儿身上积累,从而损害他们的正常发育。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300多万人死于主要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癌症,每天大约有2.5万人的死亡与使用受污染的水有密切关系。目前市场上约有了一8万种化学品,每年又有1000―2000种新的化学品投入市场。它们的生产是由于人口增加的需要,它们的使用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又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l万多人死于农药中毒,40多万人受到严重伤害。
总之,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直接相关。也就是说,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环境质量退化的原因之一。
土地与人类朝夕相伴,供养着人类,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场所,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自有人类以来,人与土地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土地,人类就无法生存。人类对土地的依赖关系,表现在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衣、食、住、行都有赖于土地的供给。
土地的数量(面积)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却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所以人与土地的依存关系将日益增强。
美国康奈尔大学生存学教授戴维・皮门特尔说:从世界范围看,今天每人平均占有可耕地2/3英亩,照现在人口增长率发展下去,到2050年,将减少到每人只占1/3英亩可耕地。”
实践和科学试验都已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土地的生物生产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限度,不仅不能增加生产量,反而会降低产量。那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是荒谬的。
如何解决人口激增与土地减少,粮食短缺的矛盾呢?从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看,除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控制人口的增长,求得人口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只有这一个主动权是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的,是最现实、最积极的措施,人类应把着眼点放在这个方面。
森林是人类的亲密伙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现在科学水平的认识,人类从起源、生存到发展,从来就是与森林分不开的。
森林不仅作为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各种林业产品,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生态平衡的重要调节因子,具有函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障农牧业生产、保存森林生物物种等作用。森林覆盖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农业、物种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环境质量。
在人口激增的压力下,为了开垦耕地和供给建筑房屋、生活燃料以及商业的需要量不断增长,致使森林面积不断地和急剧地减少,覆盖率大幅度下降。
在历史上,据估计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曾达到76亿公顷。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到1862年减少到55亿公顷,进入20世纪,特别是进入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骤增,森林面积又大幅度减少。到1975年,世界森林面积已减少到26亿公顷。今后,随着人口的增长,森林面积还会不断地减少。据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和国务院提出的一份报告――(公元2000年的地球)的分析,到那时森林面积将稳定在18亿公顷左右。这点有限的森林也是因为处在无法采伐的地区而庆幸保存下来的。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0世纪肋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猛增,加速了热带雨林的开采,热带雨林主要生长在巴西、印度尼西亚、扎伊尔三个国家,每年被砍伐的林木超过200万公顷。世界热带雨林目前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有关专家估计,如果不制止这种趋势,50年后热带雨林将从地球上消失,由此而带来的恶果是人类现在所无法预测的。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化为乌有,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在消失。如果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地球上已无太多的森林资源任人类恣意地耗费了。
森林锐减不但使木材短缺,还将加速物种灭绝,加速水土流失,加速全球变暖,加剧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危害,进一步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人多要吃饭,就要垦殖,森林面积就逐渐减少,越垦越穷,越穷越垦,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对森林环境的冲击和压力。
随着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全世界需水量的增长与水资源的不足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尖锐。水资源分布不均和某些地区耗水量过大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以及水体因污染而使水质恶化等因素,又进一步加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了淡水资源危机。
水是地球上众生灵的生命之源。水是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没有水,就没有人类。人体平均含水65%,人体血液中含有80%的水分。没有水,一切生命都将不存在。地球上的水既是可再生的,又是有限的资源。据估计,地球上水的总量中只有2.8%是可供人饮用的淡水,而这些淡水中只有极少一部分能被人类所利用。
随着人口剧增、工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在发展中国家,对水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中国近20年来, 由于人口剧增和经济发展,城市用水量翻了一番。据有关专家估计,到2000年,全世界用水量将由1985年的3900亿立方米,增长到6000亿立方米,增长1.5倍。届时,人类将面临全球性的严重水荒。
目前,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已达43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缺水甚至影响到人们的基本牛存条件。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水资源》报告的估算,在发展中国家,至少有3/4的农村人口和1/5的城市人口常年不能获得安全卫生的饮用水,17亿人没有足够的饮用水。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需水量逐年上升。每增加1台洗衣机,每月就要多耗1.5吨水;每新建1米’的建筑,平均每天就要增加十几升的用水量。
可以看出,缺水的原因除了天旱之外,主要是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所致。而这:―切又都直接或间接与人口问题相关。
人口的增长不仅缩短矿物燃料的耗竭时间,造成能源供应的紧张,而且还会加速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燃料,其中90%来自树木。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耗木材做燃料估计每年在10亿米。以上。许多地区树木砍光,植物秸秆烧光,甚至将牲畜粪便也作了燃料。据世界粮农组织估算,亚洲、近东和非洲,每年大约烧掉4亿吨牲畜粪便,仅印度每年就烧掉6800万吨牛粪,3900万吨蔬菜・F脚料。由于烧掉粪便和植物秸秆,加剧了农田肥力的减退,粮食产量下降,因而生活更加贫困。
按人口平均的能源消耗量,是一个说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根据美国对84个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调查表明:当每人每年的能源消耗量以标准煤计为0.4吨时,只能维持生存;为1.2―1.4吨时,可以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里,为了满足衣食住行和其它需求,每人每年的能源消耗不得低于1.6吨标准煤。
据计算,在现代生产力发展情况下,人门每增加1倍,能源消耗将增加了倍。因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要迅速增加,造成能源供需的矛盾不断扩大。1950年,世界总能源消耗相当于26亿吨标准煤。到了1979年,已达90亿吨以上。当然,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仇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能源消耗也将大大增加,估计到20世纪末将达到200亿吨以上。如果不开辟新的有效的能源,不控制人口的增长,按当前能源消耗的速度,今天构成能源主要部分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几十年后将大量减少。
人口对物种资源的影响。
众多的人口,人口大量的增加,为满足人类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必然要加剧向自然界索取。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要,对现有土地必然追求高产量,导致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必然要开荒拓田,改变原来的环境面貌;为了满足居住的需求,城市要扩大,建筑(城市和农村)面积要增加,这些必然要改变环境面貌。人口的增加,还直接或间接导致木材需用量的增加,要加大对森林的砍伐量,致使森林面积缩小。
以上种种都使环境改变(恶化),使原来适宜于一些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恶化,其结果使得一些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生存着约300万一1000万种生物。在人口大量增加的压力下,预计到2000年,生物种约有50万一200万种灭绝,这是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
在人口激增,大批人口谋求生活出路的压力下,办工业就成为一条重要的出路。发展中国家正以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高得多的速度在发展自己的工业,安置大批人员就业。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仍有大批人员等待就业,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为了保证这些人有职业和收入,不得不在工农业生产中容纳过多的人员,不利于现有工农业生产中采用自动化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来减少职工人数,从而使生产率明显下降,反而影响了经济有效地发展。
为了使社会稳定,解决随着人口迅速增长每年出现的大批青年进入劳动年龄需要就业的问题,在中国只好允许开办街道工厂和乡镇企业,而这些小厂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又多紧邻居民区,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如要解决污染问题,又需要很多资金。从这个侧面讲,又是因为人口问题而影响经济出发展。
近100年来,城市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直线上升。1800年,全世界居住在城市的人口还不到3%,到1920年增加到14%,1925年增加到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多年来,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同时,城市化的过程大大加速了。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约7.19亿人,占当时世界总入口的28.7%;1981年,世界城市人口约为18.4亿人,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41%。5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全世界有6座。到1982年这样的城市有26座。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
城市人口的膨胀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国内移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从而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入口增殖过快,造成农业劳动人口过剩,农民向往良好的生活,大量涌入城市,扩大了城市规模。
城市化过程进行得如此迅猛,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与环境的各种问题。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占用了大片质量好的土地。前美国农业部长伯格兰曾警告说:“美国每年随着城市的延伸而失去世界上最好和最乎整的100万英亩农田。在我几十年的经历中,我们建设城市占掉的农田相当于整个俄亥俄州的农田。到本世纪末,我们占掉的农田面积将相当于印第安纳州的全部面积。”破坏了生态平衡,加重了房荒、失业,交通与城市设施差,卫生和教育跟不上,以致犯罪频繁、社会不安定等弊病。
由于耕地、草原、林木资源的匮乏,为了维持基数很大且又迅速增长的人口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人们被迫开垦原本不宜垦殖的坡地、围湖造田、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断损害原已很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自然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已经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城乡人口急剧增长和城镇人口高度集中,给环境、交通均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例如,大量的生活、生产燃料造成的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扰民,交通拥挤。新建住房所增加的居住面积,全被新增长的人口所抵消。住房紧张、乘车难、就医难等问题,都由于受人口增长的制约,在一个时期内都很难得到改善和解央。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向自然界和生态系统摄取各种资源,而且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民生活需求的增长,人类向自然界和生态系统的索取必将越来越多。但是自然界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的支付能力是有限的。这样,在人类社会发展需要,自然界和生态系统可能提供的数量,以及为人类发展所应有的储存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加深和扩大。
大量资料表明,有些资源在经历着减少和退化的过程。有的学者根据已经探明的储量和目前开采的速度计算,煤、石油、铁矿等地下资源经过几代人后都将大量减少乃至枯竭。
人类需要自我批判的勇气。一部影片中说:“如果说地球患了癌症,那么,癌就是人。问题在于,癌细胞还在扩散。”
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发展问题。只有积极稳妥地解决好人口问题,才能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只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
1995年2月15日零点,北京妇产医院一个重3700克男婴的出生,宣告中国第12亿个公民的到来。距1989年4月11日“11亿人口日”不足2000天,庞大的人口列车又增加了1亿名新乘客;为了进一步唤起全民对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中央八个部门和北京市政府于1995年2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了“中国12亿人口日”大会,以树立计划生育工作紧迫感,从而实现到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3亿的战略目标。
给众多的人口画像。
为形象地了解12亿人口有多少,不妨给出一些形象的说法:
――如果中国人手拉手站到地球赤道线上(是地球上的最大圈),可以绕地球50多圈。
――如果按4人一排编成队,每队相距1.8米,以每小时5.8公里的速度通过天安门,12亿人昼夜不停的全部通过要20年时间。
――一天吃掉78万吨粮食和4万吨肉。
――每年全国净增人口相当于地球上增加一个智利或一个纽约的人口。
――山东省和河南省的人口都相当于一个统一后的德国人口。
――北京王府井东风市场,1小时顾客进出量达几万人。
――京、津、沪等大城市,公共汽车最拥挤时,平均1米‘要挤13个人。
现在每撕下――页日历,就有近6万新生儿降临神州大地。水、耕地、森林、矿藏……几乎所有生存资源的平均数都在因分母的不断变大而其值在缩小。
――耕地,人均古有量为0.086公顷,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森林,人均森林面积为0.11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为8.4米。,也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1%。
――水资源,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米’,占世界第6位,可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世界第88位。
――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维持在不足400公斤的低水平上。
――煤、钢铁、化肥、发电量等主要生产资料在世界上均名列前茅,但人均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乎。
――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约有1/4以上用于新增加人口的消费,难以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1949―1964年,15年间人口由5亿增加到7亿,每增加l亿人口要用7年半时间。而1964―1974年,10年间由?亿增至9亿,每增加1亿人口缩短为5年。
痛切的反省,使中国走上计划生育之路。1978年2月,将计划生育政策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中。从1974年到1995年的21年间,人口在巨大的惯性下增加了3亿,每增加1亿人口所用的时间又延长至7年。从1970年至今,中国少增加3亿人口,现在人口出生率稳定在千分之二十以下,并且在不断下降,按国际通用标准,中国已属于低生率国家。
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按1973年中国生育水平来推算,早在1986年和1994年,人口就分别达到了12亿和15亿。正是对人类自我再生产的“理性革命”,使中国“11亿人口日”推迟了5年,“12亿人口日”推迟了9年。
中国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的逐步下降受到全球的重视。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成就巨大,成功地将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了3年,将世界50亿人口日推迟了2年。中国的人口政策和成就,促进了原来不重视计划生育的一些政府。使其认识有所改变。中国的人口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
本文:世界人口日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chahua/233526.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标签:世界人口日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