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茶城中国酒业茶叶网网:中国茶叶爱好者提供最新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花茶、草茶、人工茶知识及茶业展会新闻资讯信息门户网站平台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华茶史

明清时期安溪茶业的兴盛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4-01-18 09:06:57
文章简介: 明清时期,是安溪古代茶业在广泛传播的基础上,植茶、饮茶和制作技艺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发展的时期。明代,安溪饮茶、植茶已广泛传播至全县各地。明嘉靖《安溪县志》载:“茶,龙涓、崇信出者多”,“安溪茶产

明清时期,是安溪古代茶业在广泛传播的基础上,植茶、饮茶和制作技艺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发展的时期。

明代,安溪饮茶、植茶已广泛传播至全县各地。明嘉靖《安溪县志》载:“茶,龙涓、崇信出者多”,“安溪茶产常乐、崇善等里,货卖甚多”。明陈懋仁著的《泉南杂志》载:“茶:晋江出者曰清源,南安出者曰英山,安溪出者曰清水、曰留山”。明时,龙涓里今为安溪的龙涓乡,崇信里属今西坪镇、芦田镇、祥华乡、福田乡等地,常乐里属今剑斗镇、白濑乡等地,崇善里属今魁斗镇、金谷镇、蓬莱镇等地,留山今属西坪镇。不难看到,至明中叶,安溪茶业生产已遍布安溪西部山区的大部分地区和安溪东部的不少地方,并得到迅猛发展。此时,凤山、清水之茶且逐渐有了名气,安溪茶叶在市场上已较为广泛的交易。

茶树无性繁殖法的发明,是明代安溪对全国茶业发展的一大贡献。明代以前,我国茶树繁殖均采用种子繁殖,即有性繁殖法,种性易退化、混杂,树势、叶形产生较大差异,茶树品质易变。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后,安溪茶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从茶树技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中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它先在茶树周围挖环状沟,将母树枝条扭伤固定于沟底,再把枝条上小分枝扭伤朝上竖直紧埋土中,顶部露出1-3叶。经半年至一年的施肥与管理,每个小分枝长成茶苗,即可移植至大园。“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不需要设置专门的苗圃,方法简单,压条所需水分、养分由母树供应,容易发根且根系发达,移植后成园快,故一经出现就为广大茶农接受和应用。它较好地保持母树的遗传特性,使众多茶树良种性能得以保存下来,并日后得到选育和推广。

独特的乌龙茶采制技艺的发明,标志着安溪茶业的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载:“闽南是乌龙茶的发源地,由此传向闽北、广东和台湾”。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制茶学》载:“青茶(即乌龙茶)起源: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朝世宗胤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创制发明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清初,安溪曾有许多制茶高手被武夷山聘为制茶师傅,传授乌龙茶制作技术,其中不少人就在武夷山定居下来。现武夷山天心洞、水帘洞等产茶区一带有操闽南话的安溪籍村民上千人。1987年,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农学院教授、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欣然为安溪乌龙茶题词:“青茶原产地,流传达四方,东渡传乌龙,西移藏佛手,南下播水仙,北上创奇种,愈来愈兴旺,香味溢九洲。”对安溪创制乌龙茶作出肯定。

此外,关于乌龙茶采制工艺的诞生,在民风淳朴的安溪大地上世代流传着《打猎将军创制乌龙茶》的传说,

明末清初,安溪西坪尧阳南岩山麓,住着一位退隐的打猎将军,单名唤“龙”,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乌龙”。有一天,乌龙上山采茶,忽见一头山獐从前方溜过,他急提猎枪,击伤山獐。山獐带伤夺路奔逃,乌龙肩背茶篓顺沿血迹紧追,终于擒获山獐。等晚上到家,乌龙急于宰杀山獐,品尝野味,竟把茶叶搁置,直到第二天清早动手炒制后,发现茶叶往日的苦涩之味全除,香气更足,味更甘醇。乌龙连忙邀请近邻好友前来品尝。众人尝过,不禁连声称赞!后来,聪明的乌龙深究原因,终于摸索出一整套新的制作技艺,并广泛传授给广大乡亲。

民间传说固然不足作为史实考证的依据。但应注意的是,民间传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非都是空穴来风。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使我国诸多的古代历史得以代代相传,较好地保留下来。明末清初,走过了700多年发展历程的安溪茶业已渐趋发达。“乌龙”的传说如果说是它总结了安溪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而归功于劳动人民的集中代表――乌龙,本也无可厚非。而在劳动中发现一种新的技能、技艺,则也是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它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正如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教授等编著的《福建乌龙茶》称:“安溪在历史上选育和繁殖了不少适制乌龙茶的优良品种,并在制造技术上精益求精,虽然缺乏较早的有关历史文献,但也不能就此认定安溪与乌龙茶的创制无缘”。

清初名茶铁观音的发现、培植和广泛传播,使安溪成为中国茶业的一颗耀眼明珠。铁观音于清雍正年间被发现,其由来在安溪茶乡大地上自古流传着两种传说:

一是“魏说”:

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安溪西坪松林头(今西坪镇松岩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茶师傅姓魏名荫,他十分虔诚信奉观音。一天晚上,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观音菩萨金身现于屋后的山崖上,他上山跪拜,就在那山崖的石缝中发现一株奇异的茶树,枝粗叶茂,喷发出一股诱人的兰花香味。魏荫正想探身采摘,却被突然传来了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第二天清晨,魏荫顺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与梦中所见一般的茶树,细加观察,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与一般茶树大异。他喜出望外,遂在茶树上包土压条,悉心培植,待生根发芽后,把茶苗移植到家中,分种在几个破铁锅内。时经三年,株株茁壮,叶叶吐翠,便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凡饮过此茶的人,均赞不绝口,称为茶王。一天,有位私塾先生饮了此茶,惊奇地询问来历。魏荫就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经过,详细地告知塾师,并说这茶在崖石中发现,崖石威武胜似罗汉,移植后种在铁锅中,想称它为“铁罗汉”。塾师听后摇头说:“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能取此俗称。此茶仍观音托梦所获,还是称铁观音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铁观音”从此便成名。

二是“王说”:

安溪西坪尧阳南岩山,(今西坪镇南岩村)有位仕人王士让,清康熙廿六年(1687年)生于安溪县崇信里尧阳乡,清雍正十年(1732)以五经应试中副贡;乾隆十年(1745年)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士让平生喜爱收集奇花异草,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书轩辟有一个花苗圃。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士让告假回乡访亲会友,到南岩山麓游览,在一片荒园层石间,发现一株生态独特的茶树,香气扑鼻,遂移植于南轩的苗圃里。经过细心照料,压枝繁殖,精心培育,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茶,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炊之后,气香味醇。乾隆六年(1741年),士让奉召赴京师,在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时,携茶相赠。方苞品饮后,认定气味非凡,确为珍品,遂转献内廷。乾隆帝饮后甚喜,召见王士让,垂询尧阳茶史。王奏禀此茶发现始末。乾隆帝细察、掂量茶叶,认其茶叶乌润结实,茶沉如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便赐名为“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靠“观音赐茶”和“皇帝赐名”,既与观音菩萨结下不解之缘,又与乾隆皇帝搭上关系,一经问世就以其独特的“观音韵”和“兰花香”的优异品质一炮打响,为广大茶人所喜爱,驰名遐迩,誉满天下。

最新图文资讯

  1. “卡乐比”、“白色恋人” 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 “卡乐比”、“白色恋人” 在上海中食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2. 让人热泪盈眶!当年被炸中国使馆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让人热泪盈眶!当年被炸中国使馆前,现在摆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3. 恩施玉露:沐浴春风身价高 茶企、茶农共享红利 恩施玉露:沐浴春风身价高 茶企、茶农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