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日报记者 田城 通讯员 陈波 成家辉
17日下午5时许,阳新县龙港镇白岭村金竹尖峰,微雨沾面不湿。海拔677米的金竹尖是龙港镇第一峰,此刻云蒸雾罩,梯田式茶园层峦叠翠,嫩绿的茶叶等待采摘。
因前几天刚下大雨的缘故,盘山路冲刷得干干净净。记者一路往山顶爬行,不觉出了一身汗。夏茶的自然清香交融在一起,直冲脑门,让人格外神清气爽。“嗨,下雨喽,回去喽……”“走喽,走喽……”忽然,山坳里传来女声,另外一边,又遥相呼应,却看不见人影。过不多时,三四位农村妇女钻出茶园,从小路鱼贯而下。她们每人身上都斜挎着两个布袋,鼓鼓囊囊,装满了新采的茶叶。
“采茶女”陈早勤人如其名,每天起很早在山上摘茶叶,一直干到晚上才回。“眼下是夏茶,采摘费不贵,10块钱一斤,我一天能摘十几斤。要是明前茶可就贵了,光采摘费就能达到几十块钱一斤!”
当天,20多位采茶人在茶场采茶。当天采完,当天称重,当天结账。一天下来,人均能挣100多元。
金竹尖山出产的茶,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宋时,金竹“白毛尖”被列为贡品,专供王公贵族饮用。金竹尖茶场有56年的历史,金竹云峰茶先后获得过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中国文化名茶”称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2016年G20峰会,金竹云峰茶也在国际舞台上“小露了一回脸”。
茶场负责人张远光深谙茶道。靠茶,他的小日子过得殷实。
“茶是好茶,可惜因为宣传和引导不够,如今品牌日益萎缩。”张远光的言语中有些唏嘘——茶园从以往的600亩缩水到300亩,由于山路不通,人力不足,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每年山顶上最顶级的“一芽一叶”无法采摘,令人痛惜。
作为老茶人,他不是没有想出路。张远光计划着,把金竹尖打造成观光避暑胜地,依托茶文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更要擦亮金竹云峰茶这块招牌。
龙港镇南依幕阜山脉。除了金竹尖,界首村也是山顶村庄,两者相距几十里。在这里,浙江商人徐忠林已经经营了5年。5年时间里,他带着家人,与界首村村民一道,种下了7万株核桃树、2.6万株香榧、10.5万株黄桃,又陆续养出“周黑鸡”、黑山猪。如今,黄桃马上迎来第二年挂果。
“去年收了8万斤,今年能收40万斤,明年保底100万斤。”尽管已经75岁了,徐忠林老爷子依然精神抖擞,每天穿着解放鞋下地干活,跟当地农民没啥两样。在这里,他前后投资了约1亿元,每年的劳务工资就超过200万元。黄桃是最先有收入的品种,足有4500亩,丰产期亩产3000斤,按5元均价计算,光黄桃产业就能带来6750万元的毛收入。
界首村党支书李相权说,界首村黄桃、核桃、香榧等特色种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带动了全村66户贫困户致富增收,每户年增收1.7万元。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7万元。
“这可是历史性突破啊,靠山吃山,山里也有大文章可以做!”龙港镇党委书记孔祥鹏说,最关键的是充分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山不在高,有思路则灵,有产业则鸣!”
记者了解到,该镇下一步将依托金竹云峰茶、黄桃两个产业,积极发展电商平台,打造全产业链,把“山沟沟”变成“金窝窝”,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打造样本,引领乡村振兴,建设生态、富裕、美丽的新龙港。
本文:幕阜山巅“桃”“茶”花开满园香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news/241682.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上一篇:渝茶征战第三届茶博会拿下1.56亿元订单
下一篇:生于草木间,天然出好茶 茶王赞“三板斧”打造白茶佳品
标签:幕阜山巅“桃”“茶”花开满园香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