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背后“隐忧”显露?
一边是如火如荼的扩产热潮,一边却是秋糖热度降温,酱酒的“隐忧”真的出现了吗?
重阳当天,郎酒官宣新产区投产,酱酒迎来历史最高产能4万吨;贵州安酒翻倍提升产能,下沙量扩至今年的2.4万吨;匀酒隔妹河生态厂区一期工程投产,产能3500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茅台、国台、习酒、珍酒、金沙、贵州醇、董酒等几十家品牌也都发布了扩产计划。
新一轮酱酒扩产热潮已经开始。
不同梯次的酱酒企业,为何都在扩产?谈三点。
第一,企业发展力量倒逼。由于原料、生态等限制,高端酱酒产能仍然稀缺。但“吨位决定地位”,充足的产能储备似乎是酱酒企业安身立命之本。
第二,各路资本推波助澜。看到酱酒的巨大利润空间,近年来,巨人集团、融创中国、恒福股份、来伊份等业外巨头纷纷跨界“染酱”,除投入亿元规模的资金外,还积极推进动辄上万吨酱酒的扩产计划。
第三,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据官方消息,贵州政府方面明确公布了“十四五”期间茅台201厂、习酒、国台、鸭溪酒业等多个酱香型白酒技改项目,规模大多在万吨以上。此外,仁怀市还计划到2025年,酱香酒产量力争达到50万千升。
可以说,酱酒扩产是政府、企业和资本的合力结果。然而,就在酱酒扩产如火如荼之时,正在天津举行的秋糖却透露出酱酒“降温”、市场愈发“冷静”的信号。
从这一角度看,大举扩产,酱酒的哪些“隐忧” 不容忽视呢?
首先,竞相扩产,市场份额将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
资深酱酒专家权图认为,今后,2万吨以上的年产能,只会是参与主流酱酒竞争的入场券,5万吨以上才有冲击一线的资格。
届时,整个酱酒行业将迈入规模化、集中化发展阶段,非头部酱酒企业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甚至面临生死存亡考验。
其次,本轮酱酒热主要集中在渠道端。未来,如果消费端不能及时疏通,酱酒不排除有陷入产能过剩的较大风险。
早在2013年以前,行业就掀起过白酒扩产潮。但经历深度调整期时,部分酒企还没享受到产能升级带来的红利,就因盲目扩产而债务高筑。所以,酱酒企业在追赶新一轮扩产风潮时,还应该考虑到未来的消化能力,对于大多数酱酒企业来说,走精品路线或许才是长久发展之道。(原标题:【微酒周评】最强“扩产潮”vs秋糖“降温”,酱酒背后“隐忧”显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