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再出发 需要审慎对待的重大问题
8月30日,原任贵州省能源局局长的丁雄军“空降”茅台,接棒高卫东,担任茅台集团新的党委书记和董事长。这是2020年3月迄今、因李保芳到龄卸任的一年半中,贵州省委、省政府给茅台精心挑选的第二个“领导人”。
9月24日,茅台将召开年内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股东大会将公开审议包括“关于选举董事、关于修订公司章程”在内的七项议案。而此次股东大会最重要的一项议程就是用“法律程序”,推选和确认丁雄军成为上市公司——贵州茅台(600519)的董事长。
1、茅台的“丁雄军时段”开启
依规完成履职手续后,茅台在历经了“抗疫”的核检、“三找”的“再出发准备”后,茅台迎来了“丁雄军时段”。
虽然当前茅台的综合治理环境与2020年3月高卫东到任时“茅台一片大好的前景、可快可慢的从容发展”之势已无法相比,但其之于1974年生人,素养超群,已完全具备领导一方、能力全面的“壮虎”、“猛虎”丁雄军而言,仍是“机会远多于挑战”。但同时应该承认,“失神”了一年多、再次累积了多个棘手问题之后,当前的茅台留给丁雄军的“犹豫时间”和“缓冲”选项并不多。好的发展都是持续精进与累积的结果,反之亦是。市场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深刻洞察茅台当前的现实,与之前似乎均不同,丁雄军出任于茅台的“激流时刻、转折之机”,因而,茅台“丁雄军时段”的价值和重要性被空前强调和关注。
被组织选中,尽管令组织高度信任和放心,甚至是代表贵州省委、省政府自觉承担茅台千钧发展重任,但丁能否借鉴前任不足、学习先进榜样,切实沉下来,沉到茅台和酒业发展的“世俗”中,敢于作为、有效作为、突出作为,还需要从其履职后的实践来验证。
对丁雄军执掌之后的茅台,当前之所以称之为“茅台的‘丁雄军时段’”,而非“丁雄军时代”,既体现着必要的“审慎”与“严谨”,同时也包含着对丁的期望——期望丁雄军能带领茅台决策班子和全体茅台人,在“酱酒汹涌,茅台引领”下、在“育新机”的新变局中,开创茅台发展的新局面,全力开辟和塑造茅台的“丁雄军时代”。
结合履历,根据丁雄军到任茅台半个月之中的所为与动作,“年富力强、沉稳老练、注重调研,高度重视生产与产品品质”是业界对他的基本印象。此前并不相识、在与主动看望的丁雄军交谈后的茅台前董事长季克良这样谈及对丁的印象,“并不是通常的技术型官员,有些方面比李保芳还细;(带领茅台踏上新征程)应该可以”。
另据知情人透露,丁雄军到任茅台的这段时间,由于李保芳在京,所以两人还未谋面,但丁已打电话给李,“待回贵州后,拜访、看望和请教”。仍关注着茅台发展、本就与丁相识、对丁评价甚高的李保芳也愉快地接受了丁的“预约”。
应该可以判定:丁雄军当然是优秀和出众的;担任“后千亿”阶段下茅台的掌门人是适合的。业界应该对其要有完全、充分的信心,要相信“心系地方发展、深知茅台价值”的谌贻琴为首的贵州省委、省政府的“眼光”和选择。
茅台已经“失神”和沉闷了一年之久,现在既然茅台的“丁雄军时段”已经开启,那么包括实体市场和资本市场,就都希望丁雄军治下的茅台再次出现“利好”,演绎精彩。
2、丁雄军的关键选择
即便如茅台,也没有太多的老本儿可吃,过去一年错失的机遇,已无法追回。不仅在发展选择上,也包括在发展情势上,当前茅台都已经到了迫切“再出发”的时候了;茅台需要“再出发”。而由“政”转“企”、担纲茅台领头人的丁雄军本身就是“再出发”。最后就是“丁雄军领着茅台再出发”!
画面生动,但确实是拐点时刻,没有选择。丁雄军要快速改变“过去一年多来依靠惯性漂流”的状态,茅台不能再踟躇和徘徊。进取,进取,猛进取;奋发,奋发,猛奋发。要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重新回到2018、2019年间,奔千亿后期“问题导向”的路径中。要敢于对自我再亮剑,再出招;对舆论和公众,再直面和再透明;绝对不能再模糊不清和含糊其辞。不仅要明确宣告和宣示“茅台再出发”,还要有系统的“再出发”的规划和坚实的“再出发”的行动。
“茅台再出发”的第一要务是“后千亿茅台往哪里去”,新目标如何?这是“核心”,也是“新官”丁雄军面临的第一个重大命题。
在当前背景下,茅台“十四五”发展成为绕不开的课题。“成为贵州省内首家世界500强企业,集团营收规模在‘十四五’末达到2000亿元”,这是目前广为流传的“茅台集团十四五发展目标”。对此,有如下几点:
第一,这个“发展目标”是不是就是“茅台再出发”的方向和中期目标?除此外,“茅台再出发”还有没有更高、更宏大的长期目标和“远方”,比如2035年远景规划?这个主要体现了“政府”色彩的方向和中期目标是否符合茅台的实际?还需不需要再深入讨论和充分论证?
第二,就营收规划和增长而言,五年再增1000亿元,也就是,在2019年茅台集团提前一年完成千亿营收目标、2020年进入“千亿后”,之后进入“后千亿”发展,到2025年总体达到2000亿元规模。平心而论,这是一个多少有点激进的目标,实现压力并不小。
熟悉茅台的都知道,如果从1999年茅台组建自身销售队伍算起,到营收规模达到千亿,足足用了20年的时间。从营收规模500亿,到千亿,也用了近10年的时间。茅台集团当前的营收规模已经站上了1000亿元关口,此时的茅台就像一头“大象”和一个“巨人”。大象和巨人起舞本就艰难,而且还要舞得有相当高度,岂不愈难乎?现在五年再增1000亿,不容易。这个目标规划是不是着急了些?更重要的,短期内为实现这样一个“中期目标”是否会损伤茅台的基础和长远发展,甚至埋下隐患?
再进一步:
1、根据调查,茅台集团2000亿元的营收目标是这样分解的:茅台股份的茅台酒公司1300亿元;茅台股份的茅台酱香酒公司200亿元;茅台集团习酒公司200亿元;剩余300亿元主要由正在改组、筹建的集团酱香酒公司(文内暂命名,包含原茅台集团技开公司白酒业务、茅台集团保健酒公司业务和茅台集团西丰公司业务组成)完成,其他多元公司辅助。
2、剖析这个分解,很显然它只是一个粗犷和并不严谨的分解。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分解让茅台酒公司承压太重。如此承压,表明的是,茅台集团和上市公司对飞天茅台的依赖不仅没有降低,而相反进一步加深了,这与此前形成的“茅台多极化发展,子公司、子品牌尽可能均衡发展”的基本发展方略矛盾和相悖。
3、此分解中也没有考虑“集团习酒公司被抽离、独立”这个变量。习酒当前已经具备了“独立”条件,这是贵州政府甚至是包括茅台集团决策层、习酒公司决策层在内成员的一致看法和共识。原本今年三月,习酒公司就要被宣布“独立”,进行实质独立,但因故推迟。即便如此,习酒公司近一两年中完成从茅台集团的抽离与独立、以至完成企业行政级别升级是没有悬念的大概率事件。
已经实现百亿营收和引爆的习酒从茅台剥离,有利于贵州经济发展,让贵州省政府手中再多一个类似“茅台”的金矿白酒企业和“提款机”,符合“把不同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更有效率”的原理。独立,也会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习酒已经显现出来的巨大潜能,让习酒获得更快速度发展。根脉上,习酒和茅台本就是独立的两枝儿,1998年在政府安排下,茅台接收当时资不抵债的习酒,历经30余年,茅台虽对习酒扶持、发展居功至伟,但使命已经完成。
4、从今年四五月份明确规划(酒说曾有独家报道)、7月1日以后加速推进的、主要涉及技术开发公司和保健酒公司的白酒业务整合后未来怎样,目前还不好判定。原因是对于集团原技术开发公司旗下白酒业务和原集团保健酒公司旗下酒类业务合并,再培育一个至少百亿级以上的“金奶牛”公司,理论推演和大方向可能正确,但“整合”后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达到“1+1>2”的效果、进而实现更大的“百亿级”的飞跃和质变,还需要相当多的铺排。“百亿茅台集团白酒”也还有不短的路。坚定、审慎乐观是对的,但还要看棋怎么走——看布局人怎么设计、运筹?行棋人如何出“车”走“马”?不仅需要技术,也需要运气,其未来结果如何,至少要等完成重组、新公司挂牌和已具雏形后方可下定论。
5、“茅台的主业竞争力强,主业竞争优势明显和突出”是事实,但在“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了茅台酒”的“铁律”下,“茅台主业的可扩展容量依托和受制于物理空间的酿酒产能”也是事实。当茅台已站上第一个千亿巅峰之后,其产能价值已经被极大释放、极限放大,在此背景下,攀登更高的巅峰更是“极限挑战”。茅台的酿酒主业营收规模应该是有极限和增长天花板的,如果承认“茅台酿酒主业存在营收极限和增长天花板”,那么,这个极限和增长天花板又在哪里?又是多少?如果承认“茅台酿酒主业存在营收极限和增长天花板”,相信这个“营收极限和增长天花板”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53度飞天茅台酒上。
上述假设如果成立,飞天茅台酒一旦承压过重,超过极限,茅台的主业优势就有转变为发展劣势的风险,届时茅台将会再次出现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
上述五点是关于“茅台十四五发展”的剖析。根据消息人士的“说法”,日前,“茅台‘十四五’规划”内审已结束,“规划”正式进入外审阶段。应该说,“审查”只是外因,关键是“契合度”与内部执行的“可实施性”。“跳起来摘桃子”是茅台一贯规划的思想,非常可贵,但五年再增1000亿的“大桃子”,属于“跳起来”摘,还是“飞起来”摘,需要仔细甄别。另外,“规划”是不是真的如此实施,我们静待官方公布。
除了“‘十四五’规划”眼前的“六便士”,高学历、高素养的新帅丁雄军策动和实施的“再出发”也应对茅台更远的“远方”和“茅台如何再进一步成为具有广泛世界影响力、拥有相当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著名企业与品牌”的“月亮”进行深入研讨和规划。
就“月亮”而言,伴随近年来中国地位、中国实力的显著提升和世界影响力的快速增长,作为文化和嗜好性消费品突出代表的茅台,从未拥有如现在这般走向世界中心的宝贵机遇,尤其在李保芳后期已经“铺设”茅台酒国际输出的“精妙管道”、行之有效地开启了“文化茅台”的宏大战略下,丁雄军如何盘整和继承“文化茅台战略资产”、并在继承基础上“再进一步”也很重要。
就“远方”而言,也有两个问题值得茅台新帅丁雄军重视:
一是对茅台酒生产的“铁律”——“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了茅台酒”的新时期的科学研究。“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了茅台酒”,这是原茅台总工程师、董事长,中国酿酒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季克良的“发现”和总结。这个“发现”和“总结”为茅台、茅台镇酒及茅台镇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人熟知。
鲜为人知的是,季老的“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了茅台酒”后面还有关键的半句话——“究竟在多大范围内适用”?事实上,季老不仅在发现、归纳、总结,也在思考:“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了茅台酒,但究竟在多大范围适用”?季老的深刻认识是,“茅台酒是艺术和技术的结晶”。茅台酒酿造本质是“科学”,但酿酒务需“精益求精、如大姑娘绣花一般的匠人精神”。
要回答季老的“匠心之问”,既要高度重视和自觉运用科学技术对茅台发展的驱动,也要从本源上破解茅台酒酿造的神秘性,掌握恒定品质的茅台酒生产和微生物发酵酿造的密钥和机理。如果出身名校、原本就具有深厚理化科学基础和素养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丁雄军能从科学原理上揭开茅台酒谜底,通过科研攻关,破解“离开茅台镇多少公里范围就无法生产出典型风格与风格的茅台酒”的“重大问题”,相信对茅台酒的生产和扩产及异地选址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对“做好酒的文章,走出酒的天地”的重新审视,或者是实施适度调整。“做好酒的文章,走出酒的天地”是茅台长期发展的战略指导与遵循,这个指导,尤其是对于“做好酒的文章”的高质量践行,不仅让茅台成为了今天“中国酒业的旗帜和带头大哥”,而且使茅台创造了超越行业、无人能及的“主业优势”,赢得了空前的竞争力,避免了类似其他规模企业的多元化失误和陷阱。但到了茅台后千亿、“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做好酒的文章,走出酒的天地”这个战略指导和遵循需要被重新审视,或者实施调整。
2000亿、3000亿甚至是5000亿阶段的“巨无霸”茅台,肯定不是1000亿“巨人”茅台时的发展战略和模式;达到前者规模,肯定要匹配更适合的发展战略与模式。应该说“相关多元化”是茅台追求和迈入第二个巅峰时期的有效战略指引,这也正是“做好酒的文章,走出酒的天地”中“走出酒的天地”的内涵。
走到今天的茅台和在千亿新起点上、带领茅台“再出发”的丁雄军博士都应该看到和明白:茅台镇就那么大,而已经获得市场和资本赋能、已经拥有广泛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茅台则无限大!茅台是时候该走出有形的物理空间决定的产能藩篱和发展限制了!茅台是时候该借助白酒主业提供的充裕的现金流与巨大的品牌影响力,精准布局和大力度推动多元化发展了!茅台是时候增加业务单元中的多元化规模与收益比重,从而适时、适度、逐步降低主业占比与发展承重了!
另外,应该明确,茅台的“相关多元化”不应是从与酒类酿造狭义“相关”概念出发,而更应该从“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国酒”广义“相关”概念出发。从后者而言,比如茅台应主动投资和进入国家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生化医疗等前沿领域,主动赋能和助推国家重大的科技攻关与卡脖子工程,在获得新生保障和发展动力同时,展现民族品牌的温度与情怀,责任与担当,从品牌内涵的隐性层面夯实“国酒”地位,锃亮品牌。在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时,除了继续白酒主业生产和茅台镇现在的中心外,在北上广深一线发达城市,筹建定位于“推动多元化重点项目和产业”的茅台“副中心”也应提上日程。
3、需要审慎对待的重大问题
阐明了“关键选择”外,“再出发”伊始,还有需要丁雄军审慎对待的三个重大问题。
第一个就是53度茅台酒的“价格”问题。事实早已证明,53度茅台酒的价格不是经济,是政治;不止是经济,也是政治。53度茅台酒的价格主要是“稳定”问题。剖析其“稳定”应包含“1、对其出厂价、零售指导价、实际成交价的审视;2、对‘拆箱销售’政策的检视;3、‘量’和经销渠道的匹配”三个子问题。
从大的政经环境看,53度茅台酒出厂价上调的窗口期早已关闭,不仅是2021年内,甚至到2022年,都应该不会有调高出厂价的窗口期。虽然这个判断会令资本市场人士失望,但丁雄军和茅台班子成员应该非常明白,只要国家在干预、不希望茅台酒变成售超高端名贵特产,53度茅台酒出厂价就无法上调。而一旦贸然上调,其引发的后果不仅是茅台公司、甚至是贵州政府,都是难以承受的。另外,因为大量流通和被普遍收藏,属于增收明星,所以,53度茅台酒也注定不能“蝶变”为奢侈品。
在出厂价不能上调的情况下,公开上调53度茅台酒的零售指导价是茅台公司的“本能冲动”,表面看似乎也存在一定的上调合理性和上调价值。但也没那么简单,除非茅台公司能有效掌控“53度茅台酒实际成交价在零售指导价上调后不发生大的上涨”,否则,就会发生连锁反应,让稳价变得真的成为“世纪难题”。近期茅台公司针对“53度茅台酒零售指导价上调至1799元/瓶的“谬误”特别作出澄清,这显示了企业的审慎态度,这是正确的。
当前53度茅台酒的渠道差价大,茅台企业发展任务又重,为增加企业利润,在其出厂价无法调整的时候上调零售指导价,看似合理,但作为售量大、牵扯面广的53度茅台酒属于特殊的流通商品,不能用简单地“逻辑推导”代替现实的复杂性。在控制资本无序扩张、加大市场监管和加强反垄断、国家治理转向“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本就广受关注的茅台,牺牲一些经济利益,顺应趋势才是王道。
从一个更远时期看,53度茅台酒要走出当前的“稳价困境”,必须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削弱直至去掉53度茅台酒的金融属性,让其回归商品属性;二是茅台公司的营收增长要降低其比重和对其的依赖。茅台的增长不能靠53度茅台酒的持续放量和持续涨价增长,如果是,片面地说,这也是茅台的“不可持续的增长”。在新时期,茅台要实现创新增长,可持续增长,高质量增长,多元收入增长。“增长”要依靠“集团子品牌、子公司均衡发展”的“多轮、多极驱动”增长。这也是茅台“再出发”阶段的使命。只有确立了“多元增长”机制,53度茅台酒的“稳价困境”或许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再说说“拆箱销售”。茅台公司今年年初出台执行的“拆箱销售”政策,初衷和本意非常好,但就执行而言属于“用简单的、静态博弈手段对抗复杂的、动态变化的市场现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注定备受质疑和争议。也正如茅台内部某人士的痛苦反思,茅台拆箱销售政策实施九个月来,对于平抑和稳定茅台酒终端价格似乎收效甚微,但却无形中让53度茅台酒又增加了一个隐性价格层级,从而使茅台公司控价和稳价管理变得更加艰难。
该人士的担忧是,经过了近三年的“沉淀”,规模数量的“黄牛党”已经堂而皇之地正式进入了53度茅台酒的经销体系里,他们就像人体里癌变的“恶性细胞”,成为了茅台酒经销体系里最危险和最难以管控的部分,侵噬着茅台健康的肌体。
我们说,既然“拆箱销售”让茅台公司稳价的努力消弭于无形,甚至起到南辕北辙的相反作用,那么“拆箱销售”就会必然被取消。只不过,我们不知道“取消”时间而已。
谁来帮帮茅台?据悉,贵州省政府内已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和团队,专题研究53度茅台酒稳价的难题。既然有省政府的帮忙,那么具体茅台销售公司的高管们是否可以腾出一些时间和精力,研究一下千元价位段43度茅台酒的市场放量和价值升级问题?此外,在消费升级趋势仍然没有变化的前提下,跳出“茅台陈年酒”的桎梏与束缚,研究茅台超高端新品研发也非常有价值,既凝聚团队,又增强活力。
第二个是茅台酒扩产放量及办公区整体搬迁问题。茅台酒的业绩增收最容易实现的办法就是加大53度茅台酒的生产量和销售量。对于具备卖方市场典型特征的茅台酒而言,你企业放多少量,市场就会吸纳多少量,只是“迟销”、“缓销”而已,绝不会“滞销”。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茅台的董事长最好当,谁都能干”。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不管茅台酒当前有多畅销,它本质上是消费品。既然是消费品,就一定会遵循市场规律,“市场”看不见的手同样在“左右”茅台。现在53度茅台酒的终端成交价格已经突破3000元/瓶,而2021年茅台酒的市场投放量预估在3.8万吨左右,不会超过4万吨。茅台酒的基酒产能今年应该能实现5.6万吨的最高设计。未来3—5年,甚至5—8年,茅台酒合理的基酒产能应该是多大?需要精准规划,提前安排。
同时,作为相互关联的因素,无论从中期还是长期来看,“量”一定会影响“价”。当前,茅台增加“量”,既是稳定价格的“必要”,又是增加收入的“必须”;但如果“过量”,就会顾此失彼,因“量”失“价”,那时,既不能“稳”价,又无法实现预期的增收目标。因此,为“稳价和增收”增加的53度茅台酒供给量里有一个“平衡的问题”,53度茅台酒增量不能少,也不能多,总体“稍紧平衡”为最佳。
茅台前前任李保芳在2019年间在多个场合、多次说过,“茅台酒的基酒产能达到5.6万吨之后,短期内茅台公司不再增量”。李保芳没有说这个“短期”是多长时间?
现在按照“十四五”规划的民间流传版本,茅台酒基酒产能扩展至10万吨,几乎比现有基酒产能增加了一倍,届时,茅台产能释放变成成品酒后对价格有何影响,现在难以预测。茅台酒的基酒扩产不仅面临着“去哪里生产”的难题,更面临着“市场转化和市场影响”的难题,这都需要丁雄军为首的茅台班子准确决策,审慎是必须的。季克良认为,“与别的企业不同,因为酱香型白酒‘五年一个周期’的特殊工艺决定了‘茅台的决策相比其他企业难’的事实”。在快速变化的年代,提前做“五年以后”的决策,审慎当然是必须的,可光“审慎”也不够;还需要精确的“计算”和精准的“算计”。
除此以外,与茅台酒基酒产能扩建关联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位于茅台镇的茅台集团办公大楼的整体迁移。这个问题对于茅台而言虽然没有基酒扩产事情大,但潜在影响却很可能超过前者,同样属于决策难度大的“重大问题”。茅台办公大楼搬迁的初衷就是在有限的茅台镇和可以出产茅台酒的土地上寻找宝贵的“生产地”,让“人”为微生物工作、为茅台酒生产让路。根据初步测算,茅台办公大楼区域整体搬迁后预计可以增加8000吨的茅台酒产能。当前该规划也还在立项阶段。
茅台办公大楼整体搬迁事项重大,影响深远。对此,茅台公司内部人员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既然能增加产能、有利于微生物工作,同时搬到中枢(仁怀)上班,每天路上至少节省了半个小时,当然举手赞成;质疑者的观点是,酿酒是传统产业,管理中心和生产中心在一起,有利于强化协作,增加凝聚力,管理人员也能充分认识到生产的价值和实践的重要性,工作不至于脱离实际和“纸上谈兵”,而分开后会造成损害。
据了解,“茅台办公大楼整体搬迁”是否完实施,贵州省委、省政府也还在听取多方意见、审慎决策中。相信,茅台新帅丁雄军也有自己的认知。
第三个是“贵州茅台”的增速问题。相比前两个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就降低了很多,之所以单列出来是关切资本市场的情绪。作为一个市值超过2万亿的明星上市企业,年初茅台的个股曾经一度突破2600元/股,但随着股市的盘整,当前茅台个股稳定在了1600到1700元/股左右。这个“表现”跟投资者的预期差距比较大。因而,他们期待“能看到3000元/股的茅台释放诸如“涨价”、“增速加快”的利好,以拉动股票涨势,获得投资收益。
投资者的此种心理本身并没有错,同时也毋庸讳言,“市值”当然也是上市企业一个看中和管理的指标和内容,茅台也是如此。但丁雄军治下的茅台也应该清醒,企业在实体市场中的发展和在资本市场中有“错位”,节奏并不相同,企业经营没有必要跟随资本市场节奏起舞,投资者也只是茅台利益攸关方中的一个重要群体,茅台的经营最终达成的是“消费者、政府、投资者、经销商、员工”五方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而非因为满足其中一个损伤其余。
随着丁雄军的履职、施政,积极治理,上市公司茅台的增速会大概率地从去年以来的一位数增加至两位数,这是毫无疑问和毫无悬念的。茅台两位数的增速是高效和高质经营的自然结果,而非迎合股民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重视和回应股民关切和投资者利益,定期沟通,持续融洽和投资者关系,也应是作为即将当选茅台上市公司董事长的丁雄军的重要工作内容。
当好茅台领头人并不容易,好在有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支持,有诸如邹开良、季克良、李保芳等为茅台发展创造了卓越功勋的领头人榜样,有勤勉敬业、工作与业务越来越纯熟的以总经理李静仁为首的班子成员同事,只要肩负责任,心怀情感,接地气,丁雄军的“茅台时段”就能升华为精彩的、能铭刻在茅台发展史上的“丁雄军的茅台时代”。
茅台再出发,不是倒退,不是收缩,而是着眼于“星辰与大海”的辽远与壮阔,致力于“站在珠穆朗玛峰之巅,触摸朝霞与红日,对世界的豪情俯瞰”!(原标题:安石文章:茅台再出发)
标签:
下一篇:与日本清酒共度秋夜 悠享精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