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负为在厦港企深耕内地市场增信心
中新社厦门7月1日电 题:减税负为在厦港企深耕内地市场增信心
作者 叶林蔚 林钻玲 苏广岚
“创业30多年来,我深刻感受到,广阔的内地市场对许多怀抱创业热情的人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和条件。”20世纪80年代,作为最早一批来内地“淘金”的香港商人,李冠嘉一家率先把投资目光落到首批经济特区之一的厦门。
李冠嘉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的厦门正处于大开发阶段,特别是制造业属于朝阳产业,于是他开办了厦门协生针纺织成衣有限公司,经营效益每年稳步增长。
赚到“第一桶金”之后,李冠嘉又把投资目光转向了制药等行业。2010年,随着原材料和用工成本的增长,一大批制造业陆续迁移到东南亚地区,纺织行业成为夕阳产业。受益于厦门良好的营商环境,李冠嘉的公司尝试转型升级。“从2020年开始修建新厂房,累计投入88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项目去年底正式完工,现在可使用面积达4万平方米。”
因修建厂房,公司账上产生600多万元的留抵税额。在税务部门的辅导下,公司于去年申请退回留抵税款243万元。
“随着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落地实施,日前公司又获得了425万元的留抵退税款。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让企业干事创业更有信心了。”李冠嘉说,公司于今年5月开始试运营物流服务,目前已和金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等几家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拓展新的客户群,目标是在5年内建成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配送公司。
享受到税惠红利的,还有合资港企厦门日上金属有限公司。看着账上316万余元的“进项数据”转化为“真金白银”,公司办税人员杨春光十分欣喜:“公司主要生产出口钢圈、铝圈、盘式制动器等车用部件。国外疫情影响企业销量,此前取得的进项税额无法消化。留抵退税政策的有效实施,盘活了企业资金流,公司得以偿还账款,并积极采购生产。”
在税负做“减法”的同时,厦门税务部门在服务上做“加法”,推行出口退税“网上办”“无纸化”等“非接触式”办理。
“2022年上半年我们享受的出口退税金额超过4000万元,审批也十分迅速高效。”港企厦门太平货柜制造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陈丽芳介绍说,受疫情影响,公司生产集装箱的卷钢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艰难的物流运输和停工待料等情况影响产品交付和账款回收,但出口退税款的快速到账盘活了公司的资金流,有效缓解了经营压力。
“我经常鼓励香港的朋友来内地创业,并为他们寻找合适的机会。”李冠嘉告诉记者,“企业能够创业转型、快速发展,离不开内地良好营商环境的加持。”(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