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就医结算,好政策别卡在“最后一公里”
随着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异地就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刚需,不断完善、优化异地就医结算制度,让患者异地就医不再“卡壳”,是惠及亿万群众的民生福祉,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备案开具转诊证明受阻,出院刷卡结算遭遇系统升级,入院备案被经办机构误删……据3月28日《工人日报》报道,目前,国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高速路”已经铺好,但由于各地医保政策、基金收支、平台搭建等情况存在差异,异地就医在实际就诊和结算过程中仍存堵点,一些患者的异地就医之路一波三折。
若干年前,患者如果需要异地跨省就医,通常需要在参保地开转诊证明,然后预先垫付就医费用,最后持相关票据回参保地报销,耗时费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自2016年开始启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按照“先住院、再门诊;先省内异地、再跨省异地”的思路分步实施。如今,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服务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所有统筹地区、各类参保人员和主要外出人员。截至2021年11月底,所有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启动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覆盖全国97.6%的统筹地区。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的快速推进,不仅为相关人群带来便利,全面提升了医保服务的精细化水平,让诸多“老漂族”实现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跨区域流动和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眼下异地就医结算中的卡堵虽是个别现象,却影响了部分患者的就医体验,让政策的落地和效应的发挥卡在了“最后一公里”。
其中,有技术和流程上的问题。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性强、牵涉面广,涉及备案信息、结算费用、费用分割等全流程的信息流和业务流,一个环节出差错便会导致结算失败。诸如系统网络不畅通、医保刷卡频繁报错、找不到专业人员解决问题等都是常见的麻烦事。这显然对医保服务经办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医疗机构、医保技术部门之间加强协同协调,尽快实现各统筹区与国家医保信息平台的信息对接与互通兼容。
同时,也有观念上的问题。不少需要异地就医的患者在转诊备案时遇到某些阻力,折射出部分参保地对当地医保基金收支压力的担忧,以及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制度、防止“小病大看”的考量。这样的担忧和考量不无道理。在确保患者诊疗权利的前提下,理顺参保地与就医地间的财权、事权分配,是疏解异地报销难点的关键。
此外,还有公众对制度了解不足。目前,异地就医结算,哪些项目能报销,要参照就医地的目录,至于能报销的比例和金额,则按参保地标准来。一些患者对这一规则不了解,导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后个人支付比例大于到参保地零星“手工报销”,这种“待遇差”让少数患者的政策体验打了折扣。可见,加强政策的宣传很重要。
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的“高速路”已经铺就,后续还有“路面保养”等诸多工作,这就需要听取更多反馈声音,将相关工作做得更加细致。说到底,这一制度效果如何,还得是群众感受说了算。
去年8月,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发布《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的意见》,规定了医保基金支付的项目和标准、不予支付的范围,明确各地原则上不得再出台超出清单授权范围的政策,对以往出台的与清单不相符的政策措施,原则上3年内完成清理规范,同国家政策衔接。如此要求和行动,彰显了国家切实提升群众就医体验的决心,也推动着医疗领域信息技术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随着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异地就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刚需,不断完善、优化异地就医结算制度,让患者异地就医不再“卡壳”,是惠及亿万群众的民生福祉,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标签:
下一篇:春天来了,菜却贵了,何时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