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颍上:激发绿色发展新动力 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
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立足资源优势,创新工作举措,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积极构建“生态保育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导。加强规划引领。针对颍上县稻米产业资源优势,编制《关于加快发展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的实施意见》《颍上县稻米绿色生产的实施方案》,建立《农业绿色发展问题台账管理制度》,创设农业绿色发展“正面激励清单”和“负面约束清单”。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以县政府负责同志为组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等八部门参与的工作组,统筹领导先行区建设,组建颍上县农业绿色发展推进中心,具体承办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相关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重点支持节水节肥节药、农业废弃综合利用等方向。划拨试验及建设用地约1000亩、筹建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配套综合实验室仪器和试验基地物联网设施,有力保障农业绿色发展观测支撑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全产业链的“颍上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其产品追溯管理平台”。
二、找准工作支点,构建五大体系。构建“绿色农业技术体系”。开展新型水溶性肥料研制和主粮作物周年绿色丰产增效技术、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秸秆快腐还田技术攻关,形成绿色技术模式15套。发布《绿色低碳农业生产推荐技术指引》,建成生态稻田核心示范区30万亩,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高,土壤种群丰度显著增加,化肥和农药施用强度均下降约10%,实现水稻产量和品质双提升。构建“绿色农业标准体系”。编制《农业废弃资源利用及绿色生态农业技术规范》,涵盖农田生态保育、作物健康栽培、粮食产后收贮、稻麦适度加工、绿色产业支撑等技术规范26项,逐步搭建农业绿色发展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苕稻鸭萍鹅等“稻田+N”新型农作模式24.8万亩,催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有机农业新亮点。培育“颍之上品”区域公用品牌、“国望”“长生源”等一批优质品牌,农产品议价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王岗镇淮罗村入选“中国美丽乡村”,构建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模式。构建“绿色农业经营体系”。培育认定家庭农场、绿色农业经营主体300余家,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2个。发挥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优势,已建成县级农村电商仓储物流配送中心1处,乡镇级电商中转站22个,村级电商物流网点122个。构建“绿色农业数字体系”。将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绿色发展结合,提升“稻米+N”全产业链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施“智慧生态无人农场”示范项目,建设基于轨道电动驱动,集精准农业、无人农机装备、原位连续监测、智能农田决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生态无人农场”500亩。
三、转变生产方式,净化产地环境。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统防统治等行动。制定化肥农药科学施用手册,印发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明白纸,指导当地农户及新型经营主体绿色种植。2021年全县化肥施用强度降低到12.41公斤/亩,农药使用强度降低到0.064公斤/亩。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全县节水灌溉面积比重提升到44.30%,单位农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83.64吨/万元。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采用种养结合方式,以县域为单位整体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培育生态农业主体,遴选认证12家“生态农场”,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乡镇10个。通过项目示范、资金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提升区域产业生态化水平,初步构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体系。提升废弃物利用水平。推广应用有机废弃物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发酵沼液农田清洁利用技术、稻蛙生态综合种养技术及“畜牧业—种植业”养分综合平衡生产技术等,累积建立试验示范区20万亩。成立秸秆综合利用专家指导组,带动秸秆利用产业提质增效,实施秸秆全量化利用10万亩。全县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提升到94.4%和97.6%。加强耕地保护和修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统筹利用撂荒地发展粮食生产,全县耕地保有率稳定在100%,耕地质量等级五等以上面积占比提升到82.37%。推进严管类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将粮食作物调整为非食用作物或重金属低积累农作物。通过生物修复、土壤调理、工程修复等手段,实现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9%以上。
四、强化认证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强化绿色有机认证。加强政策支持,突出绿色管控方向。鼓励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申报认证工作,对通过认证的生产主体实行农药、化肥等农资限额免费供应,推动绿色食品认证率不断提高。目前,全县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106个。建立农产品追溯管理平台。构建农产品的追溯管理平台,90%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平台注册,农产品实现“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全县主要农产品实现产品可溯源。健全定期监管机制。开展常态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督抽查,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全程可追溯监管。从源头把控农产品品质,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100%,单位面积优质农产品数量提升到1.68个/万公顷。
附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