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长江大保护试点先行,赤水河禁渔效果初显

时间:2020-04-28 16:11:24来源:food栏目:农业 阅读: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长江大保护”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部在赤水河流域2015年捕捞渔民退捕转产试点的基础上,自2017年1月1日起在赤水河流域实施为期10年的全面禁渔。赤水河全面禁捕三年以来,我部通过建档立卡、三级公示精准制定渔民退捕政策;通过属地负责、组织保障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通过社会保障、就业帮扶引导退捕渔民转产转业;通过信息化建设、社会化巡护加强禁捕执法管理;通过加强涉渔环评、开展生态修复提升养护效果;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联合建立生态观测试验站全面监测评估赤水河禁渔效果,确保赤水河全面禁渔工作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赢的效果。

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编制的《赤水河禁渔监测、保护评估及规划制定中期总结报告》显示,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以来鱼类资源明显恢复,多样性水平逐步提升:一是特有鱼类种类增加,主要江段渔获物中特有鱼类由禁渔之前的21.8种/年上升至22.7种/年,在监测江段消失多年的土著鱼类如细鳞鲴、异鳔鳅鮀和鲈鲤被重新采集到;二是珍稀鱼类资源逐步恢复,长江鲟和胭脂鱼2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采集数量均明显增加,长江鲟的采集数量由禁渔之前的0.1尾/年上升至3.0尾/年,胭脂鱼的采集数量由禁渔之前的3.4尾/年上升至5.7尾/年;三是资源量明显增加,单船监测产量较禁渔前增加1倍左右,其中定置刺网的平均单船单日监测产量由4.1 kg提高至8.0 kg,小钩监测产量由4.1 kg上升至8.5 kg;四是种群结构日益优化,如中华倒刺鲃的平均体重由336.9 g增加至492.5 g,白甲鱼的平均体重由315.9 g增加至479.8 g,鱼类种群低龄化和小型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种群结构渐趋合理;五是鱼类栖息繁殖状况显著改善,2018年首次在赤水河监测到草鱼的繁殖活动,中华倒刺鲃的鱼卵和仔稚鱼也明显增加,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到的物种数由禁捕前的32种上升至37种。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干流未建水电大坝的一级支流,流域保持了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水质总体良好,通过禁捕能使水生生物资源在短期较快恢复。赤水河流域渔民退捕转产和全面禁捕试点的成功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江流域多年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岸坡硬化、挖砂采石等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恢复任务艰巨,需要多部门协作综合施策、系统修复。

下一步,我部将在稳步推进长江禁捕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系统梳理水生生物保护中存在的突出制约因素,继续在赤水河流域深化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加强与水利、交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探索开展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修复措施;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建立健全水生生物保护长效机制;实施基于水生生物需求的生态调度,推动江河湖库生态连通;科学评估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建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评价并指导沿江地区实施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修复措施,把长江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附件: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关于变更福建省渔业捕捞许可签发人的通知

下一篇:以过硬的工作作风完成“三大硬任务”——全国农业农村科教处长工作部署视频会召开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