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怎样?
下文是对古代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介绍。 无论是上学的,还是上班的,一日三餐都已经成为现代人餐制的标准。那古人一天吃几顿饭呢?我们来考察一下。 在原始社会,人们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食物来源很不稳定,一天吃几顿饭也不固定。食物丰富的时候,可能一天吃好几顿,一直吃到撑;食物匮乏的时候,可能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电视剧《我爱我家》中,葛优饰演的二混子是个四处混吃喝的流浪汉,他对自己的胃口这样描述:「这就是我们行业的特点了,有吃吃得下,没吃扛得住,一顿饭前后管一个礼拜,这样的胃口才过得硬。」那时古人的胃口估计也差不多这样子。 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的食物来源相对稳定了,开始有了规律的餐制。但早期的餐制并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 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甲骨文中,里面就记载了商朝时的一日两餐制。那时候人们将一昼夜分为八个时段,依次是:旦、大食、大采、中日、昃、小食、小采、夕。这八个时间段并不是将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平均分割,而是根据人们的作息活动将一昼夜划分成八个长短不一的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的名称则表示这个时间段的主要作息活动。比如说,「夕」是时间最长的,整个夜晚都叫夕,就是人们睡觉的时间段。「旦」就是早晨起床的时间,大约是早上 5 点到 7 点的黎明时分。你应该也猜到了,这八个时段中的「大食」和「小食」对应的就是吃饭的时间段。学者分析,大食的时间应该是上午 8 点,小食的时间应该是下午 4 点。也就是说,在商朝的时候,古人是一日两餐,上午一餐,下午一餐。 至少从西周开始,中国人又将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平均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是为「十二时辰计时法」。这十二个时辰中,有两个叫「食时」和「晡时」的时辰,就是古人一日两餐的时间,分别是上午的 7 点到 9 点和下午的 3 点到 5 点。如果以地支命名,「食时」和「晡时」又叫作「辰时」和「申时」。 古人的一日两餐,上午餐称「饔」(yōnɡ),下午餐称「飧」(sūn),正所谓「朝曰饔,夕曰飧」。因此还有了成语「饔飧不继」,意指吃了上顿没下顿,形容生活十分穷困。 先秦时期形成的一日两餐的传统,到唐朝时发生了变化。唐朝时,在上下午两餐的中间,多了一顿点心。也许是因为唐朝时人们白天活动的时间较之前延长了,两顿饭中间隔得太久容易饿,所以就在中午加了顿点心,是为午饭的雏形。今天南方一些地区,仍然管吃午饭叫「吃点心」,这种说法可能就是延续了古人的叫法。无独有偶,在韩语里面,「点心」一词也指午饭,很有可能是古时候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需要说明的是,唐朝的午餐多存在于士人和富裕阶层,普通民众依旧是一日两餐。 到了宋朝,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空前繁荣,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加快了,吃午餐就更必要了。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一日三餐在宋朝已经普及。「普及」这一说法多少有些夸大,但至少较之前更为普遍了。宋代夜市发达,晚上还可以吃夜宵。所以,宋代可能还有一日四餐的情况,但这属于城市中的特殊情况。在宋代,一天吃多顿饭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明朝时,江南地区基本普及了一日三餐。到了清朝,汉族人基本上都是一日三餐了。但是,作为统治者的满族人,仍然保留着一日两餐的传统。康熙皇帝就曾在给大臣的朱批中写道:「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可以看出,一日几餐还涉及民族习惯和价值观念。古人一天吃几顿饭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937817614
华鼎冷链是一家专注于为餐饮连锁品牌、工厂商贸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已经打造成集冷链仓储、冷链零担、冷链到店、信息化服务、金融为一体的全国化食品冻品餐饮火锅食材供应链冷链物流服务平台。
标签:
上一篇:百年峥嵘,食味生活——李锦记助力中华饮食文化持续发展
下一篇:中国的饮食文化